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晚清民初学制沿革晚清时期壬寅学制“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8月15日,管学大臣张百熙进呈了《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等六件,候旨颁行。上谕:“披阅各项章程,尚属详备,即照所拟办理,并颁行各省。”此即后来所称《钦定学堂章程》,因于1902年颁布,为夏历壬寅年,所以又称“壬寅学制”。对于“壬寅学制”,从其纵的方面看,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中分三级:蒙学堂(四年)、寻常小学堂(三年)、高等小学堂(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只有一级中学堂(四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中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三年)和大学院(年限不定)。儿童自六岁入蒙学堂,至十岁升入寻常初等小学堂,十三岁升入高等小学堂,十六岁升入中学堂,二十岁升入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二十三岁升入大学堂,二十六岁以上可升入大学院。从其横的方面看,与高等小学堂并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并行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并行的有高等实业学堂、仕学馆和师范馆。“壬寅学制”虽然是中国近代正式公布的第一个学制,但并未施行,旋即被废止,为“癸卯学制”所取代。 壬寅学制图 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于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13日根据共同复奏的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制定的。时为夏历癸卯年,故称为“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对“壬寅学制”的重订,有时又被合称为“壬寅·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内包括以下一些章程:(1)《初等小学堂章程》,(2)《高等小学堂章程》,(3)《中学堂章程》,(4)《高等学堂章程》,(5)《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6)《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7)《初级师范学堂章程》,(8)《优级师范学堂章程》,(9)《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学堂章程》及《艺徒学堂章程》),(10)《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11)《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12)《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13)《译学馆章程》,(14)《进士馆章程》,(15)《各学堂管理通则》,(16)《各学堂奖励章程》,(17)《各学堂考试章程》,(18)《学务纲要》等。这些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等关系。《奏定学堂章程》,就其纵的方面,分为三个阶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中分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堂(五年)、高等小学堂(四年)三级;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只有中学堂(五年)一级;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中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三至四年)和通儒院(五年)。即便蒙养院四年不计在内,儿童从七岁入初等小学,也须二十五六年之久,方能从最高学府毕业。就其横的方面,与高等小学堂并行的,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也可附设于初等小学堂);与中学堂并行的,有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与高等学堂并行的,有优级师范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此外,还有译学馆、仕学馆。译学馆和仕学馆虽属高等学堂性质,但学生不是由小学递升而入的。译学馆修业五年,仕学馆为已仕官员学习新知识而设,修业三年。 癸卯学制图 民初时期壬子·癸丑学制民国成立,蔡元培为教育部长时,召集各省教育界人物,在北京开中央教育会议,规定了一个学制系统,附有九条说明,于元年9月颁布,谓之“壬子学制”。迨后,由元年至二年,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与前项系统各有出入、综合起来又成一个系统,谓之“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一直行到十年以后。“壬子·癸丑学制”的整个教育期是十八年,共分二段四级:一为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二级,共计七年;二为中等教育段,只有一级、四年或五年;三为高等教育段,亦只一级,内分预科、本科,共计六年或七年。此外,在下面有蒙养园,在上面有大学院,不计年限。 壬子·癸丑学制图 从横的方面看是分三系:一为直系各学校,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或专门学校;二为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二级,所居地位为中、高二段;三为实业学校,分甲、乙二种,所居地位为初、中二段。此外,还有补习科、专修科及小学教员养成所,皆是此三系中的各种特别或附设的旁科,谓之旁支。以上内容来源于董宝良著《中国教育史纲(近代之部)》和舒新城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相关部分。
全部显示∨
李兴韵(1978-),贵州遵义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史硕士,中山大学近现代史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教育史,近几年主要致力于中国近代学制史、中国近代学人与学派的研究,曾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史研究》《开放时代》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第一篇 启动与采纳第一章 新学制系统草案与广东第一节 广东省教育会学制提案的出台
第二节 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与广东
第二章 三大会议与1922年学制的决策第一节 学制改革与北京高等教育界的派分
第二节 教育部学制会议
第三节 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与1922年学制的颁布
第二篇 制度与实施第三章 1922年学制与国立广东大学第一节 文化争胜与筹建国立大学
第二节 学制变更与高专升大学
第三节 广东高等教育界的统一与国立广东大学变制
第四节 整合与提高
第四章 1922年学制与广东初、中等教育第一节 政府主导与学级改革
第二节 教育理念与学校改制
第三节 社会变动与学制改革
第三篇 反差与困境第五章 期待与失落第一节 自由化与教育宗旨的统一
第二节 升学与就业
第三节 贵族化与平民化
第六章 乡村教育第一节 城乡之别
第二节 校乡之隔
第三节 无可奈何
结语 美雨与中土
附录 晚清民初学制沿革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