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书评书摘>书评书摘详情页

《郑新立文集》说了什么?(下)

编者按:郑新立被评为2013年中国十大著名经济学家。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郑新立文集》在市场刚一推出就受到读者关注。很多人认为,通过他的书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轨迹与走向。为帮助读者更好了解此书内容,特选编了其主要观点,分三期刊登,供读者参考。


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996年“九五” 计划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两个重大发展战略提出的前后,他都不遗余力地撰写文章进行探讨、论证和阐释。郑新立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的内涵及主要方向,这一政策建议被采纳。2007年,国内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已经聚集在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上。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的增长,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郑新立认为,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这两大问题不解决,将会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转变,归结起来应该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经过集体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十七大召开前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提了出来。


十一、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


1998年4月,郑新立题为“确保今年8%增长速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报告,提出扩大内需。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都受到影响,为确保经济增长,提出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投资需求,也为将来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年发表《扩大内需:我国新经济政策详解》一文,他指出扩大内需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扩大内需应当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指出扩大内需应当着重于增加消费,提出了增加消费的措施。1999年发表的《扩大内需: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一文,深入分析了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以及如何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2003年,在《发展要有新思路》一文中,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必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扩大内需的重点要适时地从以扩大投资为主向以扩大消费为主转变。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而拉动社会投资的增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二、从提出启动四个消费“发动机” 到提出房市、车市、股市联动发展,到“双提高” 议案


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郑新立长期坚持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多次撰文论述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强调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扩大内需中,他撰文强调以改善居民住、行条件为重点启动消费,之后又提出在消费领域全面开动吃穿用、住房、汽车、旅游四个“发动机”。2003年到2008年,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投资率上升到历史最高点,居民消费率则降到历史最低点。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率的目标设想,他提出把房市、车市、股市联动发展作为扩大国内市场的战略,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和股票市场,是现阶段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他提出了三个市场联动发展的政策建议:在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方面,通过住房政策的调整和体制改革,增强房地产业发展活力,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鼓励扩大轿车消费方面,通过采取扩大汽车消费信贷,改善汽车使用环境,鼓励购买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中小排量轿车等政策鼓励汽车消费;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通过资本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支撑房市、车市的持续繁荣,努力使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长盛不衰的重要产业。根据十七大的精神,郑新立在全国政协提出一个“双提高” 的提案:一个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第二是提高居民消费率。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由43%提高到53%,把居民消费率由35%提高到50%。把这两个比例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是完全能做到的。如果能做出这样一个大的调整,需求结构就会有一个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将会有一个大幅度提高,就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十三、提出自主创新的途径

郑新立总结我国国内企业的经验和自主创新的各种方式,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十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第二,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创新。


第三,原始创新。


第四,通过技贸结合、国际招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通过国际兼并拥有知识产权。


第六,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委托国外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第七,与国外合作进行研究开发,成果共享。


第八,由国内设计国外制造,或者进口关键零部件在国内制造。


第九,通过关键零部件和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逐渐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第十,产学研结合。他还指出第三产业的创新,主要是业态的创新,即经营模式的创新。

十四、提出把无形资产的增值列入对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的范围之内


国有企业集中了大批创新人才,站在行业技术进步的前沿,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对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中,只看有形资产、不看无形资产,企业研发的专利和技术成果不计入考核范围,打压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助长了企业经营决策的短期行为。郑新立为此到企业进行了调研,写了不少文章呼吁改善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还在全国政协做了专门提案。最终这件事引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重视,制定了关于鼓励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发挥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的若干意见,把企业创造的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纳入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范围。


十五、提出了加快“走出去” 步伐的必要性和海外投资重点


郑新立认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面临两大约束,一个是能源资源的瓶颈约束,一个是技术的瓶颈约束。中国有高额的外汇储备,要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一个重要方向是通过扩大海外投资,把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转化为资源储备和实物储备。他提出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中,要把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和过剩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形成优势,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劳务输出,把优势发挥出来。扩大海外投资,有利于创造出口需求,打破能源资源瓶颈,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从而实现多重目标。他提出通过海外投资来创造出口需求,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扩大海外能源、资源的投资,带动我国勘探开发设备的出口,同时又能够满足我国对能源、资源的需要。二是通过扩大海外加工贸易,带动我国制造业走出去,带动零部件的出口。三是通过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带动我国设备和劳务出口。四是通过增加对机电产品出口的买方信贷,扩大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五是通过扩大人民币双边互换,使那些想购买中国商品,但是又缺乏支付能力的国家,以人民币购买中国商品,以能源、资源来偿还贷款。他还提出通过扩大国际并购,拥有国外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国际营销网络,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十六、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三大机遇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市场萎缩,对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影响。如何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中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2009年初,郑新立撰文提出了金融危机为我国发展带来三大机遇:一是国际并购的机遇,二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机遇,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这些观点和建议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不仅起到了增强信心的作用,而且转化为宏观经济政策。


十七、提出了把通胀压力转变为产业升级动力的政策建议


进入2011年,经济运行面临着通货膨胀压力。如何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引导流动性过剩的资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十二五” 开局之年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重视“菜篮子” 工程以降低农产品价格,通过重视保障房建设以降低房价,通过海外投资以降低进口铁矿石价格。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抑制几类上涨过猛的商品价格是完全能做到的。同时,通过合理引导资金投向,把过剩资金引导到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方向上来,包括资本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第三产业和海外投资等方面。只要努力朝这个方向调控,就有可能在稳定物价的同时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


十八、创立了现代政策学和发展计划学两个学科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体系进行支撑,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学科,对中国计划体制改革、政策研究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指导。20世纪90年代,由他主编的《现代政策研究全书》和《发展计划学》构建了中国两个新的学科,提出了富有创新的理论。


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和长期执政的重要手段,是成功的法宝。尽管政策对党来说如此重要,但对政策学的研究和理论体系始终落后于实践,政策学未能像法学那样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郑新立基于30多年从事政策研究的实践,从理论上对政策学进行思考,为推动政策学作为独立学科问之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郑新立组织中国从事政策研究的人,从政策研究基本理论、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研究基础、政策研究层次论、政策研究部门论、国内外政策研究机构概述、国内外政策研究的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使新中国第一次有了完整的政策研究理论体系,为之后我国的政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郑新立创立的发展计划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计划学,是研究如何提高全社会组织程度,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科学,它反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该学科建立了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专项计划这一完整学科体系,特别是提出计划与市场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使“看得见的手” 和“看不见的手”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共同发挥作用,为实现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提供制度支持。本文集将现代政策学的部分内容和发展计划学重新再版,这给当前及未来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十九、创新淮河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为支持淮河流域发展,造福一方,郑新立组织各方力量对淮河经济带发展战略进行研究。郑新立用了3年的时间,从淮河头到淮河尾,经过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最终形成的研究报告《把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获得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郑新立领导的研究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次在课题研究上对淮河全流域进行研究,提出治理建议。过去对淮河发展的研究,都是各部门、各地方分别进行,这次是第一次以民间力量把农业、水利、工业、交通、旅游各行业有效衔接,组织河南、安徽、江苏三地发改委一起共同研究,打破了部门、地区各自为战的状况,综合各方面研究力量,有效地形成了合力。开创了全流域研究的先河,为其他流域发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针对过去主要从防汛角度来研究治理淮河,第一次从发展角度,进行淮河流域研究。


二十、建议为中央采纳,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


为了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郑新立在1998年4月写了《确保今年8%增长速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报告,提出通过发行国债,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扭转中国经济通货紧缩的走势。报告建议经国家计划委员会呈报国务院,得到中央采纳。同年4月,国务院决定增发1000亿元十年期长期建设债券,同时银行配套贷款1000亿元。该项政策连续实行五年,做了六件大事:农村电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长江干堤加固、国家粮库建设和扩大大学生招生所需的设施建设,不仅办了多年想办而未能办成的事,支持了当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为之后十年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提出建立舟山群岛自由港区


在国务院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后,如何使舟山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受浙江省政府和舟山市政府委托,郑新立组织课题组对舟山群岛进行了认真调研。他认为,建立舟山群岛新区对于打造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构筑我国扩大对外的新平台、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提高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保障能力具有战略意义。对舟山的建设提出分三步走,首先把舟山群岛建成自由贸易港区,然后建成自由园区,再建成自由港区。国务院批复的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提出建设自由港区的目标,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新突破,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再造几个香港设想的具体落实。研究报告还提出了建设环杭州湾第二大通道,从上海奉贤起,经舟山的大洋山、岱山、舟山、到宁波的公铁两用大桥,实现环杭州湾区域内水铁、水陆零对接,使舟山深水港优势充分发挥,把舟山建成国际物流枢纽。研究报告提出在大小余山建设大型绿色石化基地。经过进一步论证,他提出重点发展国内市场短缺石化产品以顶替进口,在绿色石化基地等项目建设中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本力量。这些建议都写入了国务院发展规划,有些已付诸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