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建设制度化研究

纸书售价: 76.0 纸书定价:¥95.0 电子书售价: 95.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研究目的、述评与框架结构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 国外研究评述
二 国内研究评述
第三节 理论视角的采择
一 国家治理的两个理解维度
二 运用国家治理视角的适用性分析
第四节 本书的主要框架
第五节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人民团体:中国协商民主体系建构独特的主体结构
第一节 人民团体: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
一 人民团体:中国语境下的一个独特概念工具
二 人民团体与群众团体
三 人民团体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协商民主: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
一 民主协商与协商民主
二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
三 协商民主:基于中国自身逻辑生长起来的民主形态
四 协商民主:作为整体性存在形态的制度体系
第三节 人民团体的介入:丰富中国协商民主的形态
一 拓展协商民主的主体结构
二 深化协商民主的内容
三 规范协商民主的过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第一节 经济利益型人民团体与劳资矛盾协商
一 劳资矛盾的新特点和新趋向
二 工会开展集体协商的主要类型
三 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功能及其限度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政治使命型人民团体与协商民主
一 共青团:作为政治使命型的人民团体
二 青年社会组织生长的基本特征
三 联系→服务→引领:共青团引导青年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社会服务型人民团体与立法协商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立法协商:协商民主在法治领域的运用和运行
三 全国妇联参与《反家暴法》制定的过程
四 全国妇联在《反家暴法》制定中的功能结构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呈现三大独特优势
第一节 双重“嵌入”结构
一 “双重嵌入”的网络体系
二 双重“嵌入”结构对协商民主建构的效应
第二节 本质属性的内在耦合
一 人民:人民团体的主人
二 人民:协商民主的主体
三 基于人民: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的共同基石
第三节 双重共同体的有机融合
一 现实的人:作为个体形态存在的人与作为共同体形态存在的人
二 人民团体:作为政治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双重共同体的存在形态
三 作为双重共同体的人民团体: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制度环境及其特征
第一节 制度化
一 制度:规制人类行为的规范
二 制度化的三重向度
三 制度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素
第二节 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的制度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根本动力源
二 制度结构的缺失化
三 制度供给的单向度
四 制度运行的“工具主义”逻辑
五 制度执行的“软政权化”
六 制度文化: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掣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阻滞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制度变迁的主要症结
第一节 代表的“泛化”
一 人民团体如何代表不同形态的社会个体
二 人民团体如何满足相关领域社会组织的预期
第二节 “层累”的“积淀”逻辑
一 “科层制”组织结构的掣肘
二 行政化的运行逻辑
第三节 角色定位的“错置”
一 对人民团体之角色结构的认知偏差
二 社会角色发挥不充分
第四节 制度供给的“时滞”
一 制度要素生成的非同步性
二 协商有余而民主不足
三 不适当的制度转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推进人民团体深度参与协商民主:发展战略与生长路径
第一节 形态转型:重构人民团体自身的组织体系
一 主体方位矫正:从“偏上”调整到“中间”
二 组织网络重塑:“扁平化”结构密织基层组织
第二节 结构转型:以统合主义型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共同体
一 社会组织的成长:积极抑或消极
二 建构社会组织共同体
三 搭建以人民团体为轴心的社会协商平台
第三节 角色转型:促进人民团体角色衡平
一 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二 既要“服务”也要“引导”
三 既要“公转”也要“自转”
第四节 运行机制转型:强化社会化取向
一 参与社会化:创设鼓励群众参与的有效机制
二 激励约束社会化:建构“群众说了算”的机制
三 资源汲取社会化:善于吸纳和整合资源
第五节 制度转型:优化协商制度环境
一 拓展协商渠道
二 搭建人民团体之间的制度化协商平台
三 强化人民团体内部的协商民主
四 注重人民团体协商成果的转化
五 优化协商保障机制
六 涵养协商文化
第六节 本章小结
附录
一 深度访谈对象清单
二 部分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一
访谈记录二
访谈记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