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崛起于渤海湾: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

纸书售价: 62.4 纸书定价:¥78.0 电子书售价: 31.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一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概述
二 规划原则及分析方法
三 开发区产业经济改革规划框架
(一)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渤海经济圈内区位规划框架
(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三大经济圈视野下区位规划框架
四 开发区发展思路
五 开发区基本发展规划
(一)临港开发区产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框架
(二)临港开发区经济系统的主要内容
六 临港开发区发展战略及主要方向
第二部分 战略定位
第一章 临港开发区的比较优势
一 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一)所在地(沧州)自然资源禀赋
(二)临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2.以科学规划引领开发区发展
3.以化工产业为主体,关联产业快速发展
(三)开发区工业战略重心东移
1.工业战略重心东移的目标
2.工业战略重心东移的原则
(1)有利于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2)有利于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
(3)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4)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
3.推动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发展
二 不可复制的比较优势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沿海临港优势
1.位于渤海新区的核心区
2.最大的优势在港口
(三)土地优势
(四)便捷的交通优势
(五)产业资源优势
(六)基础配套设施优势
(七)生态宜居旅游优势
第二章 迎来国家战略层面的新机遇
一 国家战略层面的新机遇:《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一)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必然
(二)临港开发区的升级打响了前奏
二 从国际战略出发:21世纪是海洋世纪
(一)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东桥头堡”
(二)“一堡两线”的“黄金走廊”
(三)我国沿海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四)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着力点”
三 三大经济圈视野下区位机遇
(一)三大经济圈的重要地位
1.中国城市经济圈的发展
2.中国三大经济圈的空间范围
3.中国三大经济圈发展模式的启示
(1)珠三角:
(2)长三角:
(3)京津冀:
(二)京津冀在三大经济圈中的后发优势
1.土地面积最大,产业发展空间优势突出。
2.城市化发展空间巨大
3.可以借鉴先行者经验教训
4.城市群规模等级结构的成长空间巨大
四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机遇
(一)首都经济圈(京三角)发展的影响
1.纳入首都经济圈
2.京津产业水源地
3.借人才为我所用
4.依托科技优势
5.打造京津工业体系中的一环
(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背景
(三)曹妃甸港口建设和首钢搬迁背景
(四)建设成为“两环地区”的“四个基地”
五 渤海新区发展的新机遇
(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担当者
1.京、津纷争,多涉及河北地域
2.地理上不完整,协调成本增加
3.河北省深受“虹吸效应”影响
(二)京津冀经济互补与联合的必然趋势
(三)与京津共同构筑“T”字形区域空间结构
(四)京沧经济的互补性
1.自然资源上的互补性
2.工业用地的互补性
3.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4.水资源的互补性
5.交通枢纽的互补性
6.经济资源的互补性
7.产业基础的互补性
第三章 开发区的战略定位
一 建设经济强省的增长极
(一)河北省经济的独特性
1.人口、经济、资源大省
(1)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3)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4)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2.有待发展成经济强省
(二)河北省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1.关于增长极理论
2.开发区:河北省经济的“增长极”
二 河北沿海地区临港产业的驱动机
(一)秦唐沧“一带三组”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二)秦唐沧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独特
2.资源禀赋优良
3.工业基础雄厚,发达的产业集群区
4.交通体系发达,港口经济各具特色
5.文化底蕴深厚
(三)秦唐沧三市未来应采取的措施
1.利用现有工业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2.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高三市产业结构水平
3.积极引进京津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三 晋升河北经济核心城市的助推器
(一)河北省建设经济双核城市的必然性
(二)双核之一:省会石家庄
(三)沧州晋升“双核”的条件与优势
四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一)区域经济辐射作用分析
1.现代化城市的三种辐射方式
2.辐射源影响的两种形态
3.影响城市辐射的因素
4.开发区的辐射作用
(二)“东出西联”战略的前沿阵地
1.核心是“出”
2.关键是“联”
(三)从“南厢”到“隆起带”
五 拉动冀中南经济的龙头
(一)冀中南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黄骅港对冀中南至关重要
(三)冀中南重化工产业东移的承接地
六 “海上沧州”的“发力点”
(一)从世界版图划分看“海上沧州”
1.地理版图阶段
2.政治版图阶段
3.经济版图阶段
(二)加速迈向“海洋经济”的沧州
1.立足“大运河”经济
2.依据“渤海湾”经济
3.走向“欧亚大陆桥”经济
4.开启“海洋时代”的“爆发点”
(三)沧州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
七 国家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一)循环经济的“领跑者”
(二)沧州市化工产业的“发动机”
(三)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1.践行“五个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2.促成“三圈”循环经济体系
(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
第三部分 SWOT分析——优势 劣势 机会 威胁
第四章 临港开发区的“后发优势”
一 后发优势的理论及特征
(一)后发优势理论内涵
(二)后发优势的一般特征
1.技术性后发优势
2.产业性后发优势
3.要素性后发优势
4.制度性后发优势
二 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发优势
(一)区域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二)生产用地后发优势明显
(三)产业布局后发优势显著
(四)劳动力利用优势
(五)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1.气候条件
2.水生生物资源
3.海洋化工资源丰富
4.特色农业潜力巨大
5.旅游资源丰富
(六)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七)已形成的示范效应优势
第五章 客观认识产业转移的时代机遇
一 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
1.转移过程的综合性、复杂性
2.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
3.产业转移的梯度性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
1.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3.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4.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三)中国承接国际产业的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9—1991年)
2.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年)
3.成为“世界加工厂”阶段(2002年至今)
(四)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与启示
1.原有梯队转移关系弱化
2.产业区域转移方式呈多样化趋势
3.产业转移进入高级形式①
4.产业转移的国际竞争加剧
二 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契机
(一)中国境内的产业区域转移
1.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区域转移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区域转移
(1)沿海地区率先由承接地向转出区转变
(2)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规律
(二)沧州作为产业承接地的优势所在
1.FDl的区位选择
2.沧州作为承接地的投资环境优势
三 加入国内外产业分工 建设邻海经济区
(一)积极融入国内外产业分工
1.抓住“南资北上”的历史机遇
2.拓展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
(二)建设国际级的邻海经济区
1.增加投资需求,促进沧州市经济增长
2.加速沧州地区工业化进程
第六章 产业承接地的“后发劣势”
一 后发劣势理论及一般表现
(一)政策优惠逐渐弱化
1.各种开放政策因为全方位的开放和国民待遇原则的引入而弱化
2.开发区享受多年的中央财政优惠政策在2002年之前相继到期
3.开发区通过便宜土地招商引资的做法受到抑制
4.统一税率的实施,使开发区失去了区域税收优惠
(二)指导原则新变化
(三)投资环境挑战
(四)传统发展模式挑战
1.相关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
2.土地约束与项目建设矛盾加剧
3.融资问题突出
4.核心技术成瓶颈
5.开发区管理模式需要创新
二 开发区的后发劣势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大环境的客观制约
(二)发展目标多元化困境
(三)思想观念桎梏
三 警惕产业承接的“后发陷阱”
(一)市场扩张周期加速变短、产业边际收益衰减
(二)低端产业的相对落后性
(三)衰退产业的再转移困境
(四)资源破坏的恶性循环
(五)本土(地)工业化问题
(六)产业再转移的“空心化”
1.就业水平下降
2.诱发产业空洞化效应
四 摆脱“后发陷阱”的建议
(一)借后发优势跨越式承接
1.拒接“旧笼”,避免重复低级的“腾笼换鸟”
2.认识自己的独特优势,把握时代机遇
(二)借时代机遇,调整产业结构
1.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承接
2.打破常规梯度,承接有选择、有重点
3.承接观念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4.借承接之势,调结构,上品质
(三)宝钢案例的启示
第七章 国内外开发区经验借鉴
一 国外开发区的经验
(一)美国硅谷
1.与研究性大学为邻
2.风险投资的助推器
3.气候和生活质量
(二)德国路德维希港化工园区
1.生产基地一体化
2.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三)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
1.以港兴区
2.一体化程度高
二 国内开发区经验
(一)苏州工业园区
1.以规划的超前覆盖,引领有序开发
2.以专业精准的眼光,坚持择商选资
3.以集约为导向,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1.服务投资主体
2.区镇齐头并进
3.招才引智构筑人才高地
(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1.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区域发展
2.创新政府行为,引导企业规范经营
3.遵循市场规律,释放企业内生动力
4.推动公众参与,建立绿色环保经济保障体系
第四部分 三件大事 全面布局
第八章 “建设大港口战略”——以港口为依托“产业兴港”
一 黄骅现代化“大港口”的基本定位
(一)对接和承载“五大发展战略”的使命
1.西部大开发战略
2.京津冀都市圈
3.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
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5.大陆桥发展战略
(二)“以港兴业”的战略意义
1.黄骅建港:从无到有的历史飞跃
2.综合港区:由单一的业主港向地主港转变
3.综合大港:由单一的煤炭港向综合港转变
二 黄骅港的SWOT分析
(一)黄骅港的优势
1.港口的区位优势
2.港口的航运优势
3.港口的腹地优势
4.临港经济带优势
(二)黄骅港的不利因素
1.港口发展竞争激烈
2.港区自然条件较差
3.港口功能单一
4.所在地经济水平有待发展
5.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环境
6.港口外向度低
(三)其他地区发展港口的经验
1.蓬莱——依托港口区位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2.日照——港口立市,工业强市
3.连云港——以临港大开发为重点,全面开发陇海产业带
三 黄骅港与开发区的“港城关系”
(一)我国产业结构对港口的影响
(二)“港—城”关系演进的递进性
1.港口的类型
2.“港—城”关系的演进过程
3.港城演变的不同趋势
(三)港城关系演变对开发区的启示
(四)黄骅港应与开发区“相得益彰”
1.“因港而建”的开发区,制定发展战略必须重点关注港区关系发展
2.承认港区目标和港区关系的“阶段性差异”,但不能夸大港口对开发区的影响
3.促进港城关系互动协调发展以构建新型港城关系
四 以产业兴港 建设大港口战略
(一)“港为城用”——优化黄骅港的服务水平
1.港口本质上是服务设施
2.优化黄骅港的服务水平
3.以港兴区,以港促产
(二)“以业兴港”,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
1.做大做强港口经济
2.做大做好临港产业
3.拓展腹地经济,与港口良性互动
(1)腹地经济需要港口拉动
(2)港口和产业也需要腹地经济作支撑
(3)产业兴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
(三)依托开发区:建设成渤海新区的发展核心
1.港口与临港经济一体化
2.港口功能多元化
3.港口与城市化进程一体化
第九章 “聚集大产业战略”
一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大产业的基础
(一)土地及环境容量优势
(二)产业资源优势
(三)产业基础配套优势
(四)地理区位优势
二 沧州步入“大工业时代”的历史必然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挑战
(二)河北省实施产业发展东移的战略选择
(三)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
(四)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客观要求
三 开发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结构单一,化工产业比重畸高
(二)支柱产业规模较弱,技术层次低
(三)化工产品较为单一,产业链仍需完善
(四)农、渔产业化程度低,产品层次低
(五)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受到制约
(六)城市支撑功能不足
(七)淡水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八)企业经济外向型程度低
四 聚集大产业的基本思路
(一)延伸传统工业产业链条:做精做强
1.重点发展化工产业
2.打造环渤海地区最大的化工基地、医药分子材料基地
3.建设完整的传统石油化工产业链
4.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
5.电力能源产业
6.发展以海洋化工为先导的现代工业
(二)培育替代产业:做大做好
1.开发南大港国家湿地公园产业
2.打造人文旅游品牌
(1)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
(2)休闲度假体验游
(3)年会游
(4)修学游
(5)杂技文化旅游
3.打造“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
(1)内学“太极拳”广泛推广
(2)外学“跆拳道”规范有术
(3)以武术修学吸引投资
(三)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高端占位新兴产业
1.建设国内一流的批发零售和物流贸易中心
(1)现代产品价值链上物流业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
(2)港口物流是港口壮大的条件
(3)临港产业是港口物流的前提
(4)开发区是临港经济的发动机
2.打造服务外包发展平台
(1)服务经济市场巨大
(2)创意产业前景广阔
(3)依托京津“1小时交通圈”优势吸引人才、企业
3.创立“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创新体系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5.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电
(四)现代大农业:打造特色
1.发展特色产业的学理分析
2.培育城郊型广义农业产业开发示范区
(1)先进技术支持
(2)高起点规划
(3)符合拉动内需、高品质产品需求
3.加快发展特种养殖:“水产品养殖加工”
(1)整合内部资源,扩展农渔产业规模
(2)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及产业链,降低成本开拓市场
4.借助区位条件,建设京津冀农渔物流基地
5.捍卫“正宗”、加强原产地产品保护
(1)作大特色产品,生产规模化
(2)特产深加工,做成产业化规模
6.推进沧州品牌的“四化”建议
(1)特产品牌化
(2)生产标准化
(3)流通一体化
(4)农商一体化
五 聚集大产业的途径
(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二)以产业集群观念统领园区发展
(三)项目带动战略
1.“顶天立地”大项目
2.“铺天盖地”小项目
3.项目带动港区互动
(四)促进产业链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借京津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链
2.围绕主导产业链完善配置体系
(五)借区位优势,吸引外来投资
1.吸引高端新兴产业投资
2.发挥地利优势入股吸引外资
(六)“走出去”,外联式发展
(七)建立产业自由贸易特区
(八)“沧黄”保税区的政策诉求
第十章 “发展大城市战略”
一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一)城市化与都市圈
(二)城市化与“产业布局”
(三)现代城市功能的转变
(四)城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
二 依托开发区推动城市化建设
(一)推进沧州的城市化进程
1.提升水平,做大经济总量
2.推进黄骅新城建设步伐
(1)黄骅城市概况
(2)黄骅新城战略布局
(3)黄骅新城新面貌
3.以开发区推进城乡统筹
(二)“产业—港口—城市”一体化发展
1.工业化与城市化
2.“园区—工业化—城市化”防止城市“空心化”
(三)以生态良好的宜居区,提升对外吸引力
1.“产业兴市”需要营造招商环境
2.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家”
3.人才强区,人才强市
(四)依托开发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1.城市化进程要求提升公共服务
2.提升公共服务又可以拉动城市需求
3.政府调控“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拉动内需
二 借京津便利 拓展城市功能
(一)积极主动融入“京津1小时都市圈”
1.弥补资本要素不足
2.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3.提高企业竞争力
4.创造就业机会
(二)对接京津,乐享“同城效应”
1.“同城”将从根本上改变沧州的时空布局
2.配套支撑对接,向京津“卫星城”发展
3.加强农超对接,搭建京津“食品基地”
4.促进人才对接,提升沧州教育水平
5.生产要素对接,积极“挤”入京津产业链
(三)发挥双向辐射作用
1.主动承接京津辐射,壮大自己
2.主动向周边区域辐射,带动其发展
三 “产业强市”:大力发展助推城市化的相关产业
(一)树立“以业控人”的观念
1.沧州、黄骅城市化的新课题
2.开发区“以业控人”的思路
(二)从“创造就业岗位”着眼的“兴市产业”
1.老龄产业
2.会展商展、物流中心等
3.先进制造业
4.保障性住宅产业
5.城市水资源、环保节能产业
(1)供水领域
(2)节水领域
(3)排水领域
6.城市新能源产业
7.交通运输业
8.城市应急产业
9.文化产业
(三)以产业助推城市的合理布局
1.城市功能布局合理
2.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
3.人口分布规划合理
四 发展教育产业 提升城市化水平
(一)教育对城市化的意义
1.改变城市人口结构
(1)存量部分
(2)增量部分
(3)双管齐下:提升存量,扩大增量
2.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3.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二)借开发区优势,打造完善的教育体系
1.建立大学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2.引进教育分支机构,为办学打基础
3.建立职业教育基地和实习基地
第五部分 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全面谋略 科学实施
一 “优先”发展大城市:城市经济是开发区的方向
(一)“宜居乐居”本身是产业
1.开发区产业拓展:城市经济
2.城市化内需创造产业供给
3.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人力资本的质和量决定城市经济的未来
1.现代城市理念创新
2.人力资本是现代化城市的客观基础
3.“四化同步”防止城市空心化
(1)城市化是拉动沧州四化的驱动力
(2)城市化能够促进开发区新型工业化
(3)城市化推动沧州农业现代化
二 “借城市化”聚集“大产业”
(一)借城市化推动工业园区产业升级
1.城市化将大大促进城镇建设,扩大基础建设投资
2.以开发区的建设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城市化促进产业布局的承接与新创
(三)城市化聚集高端人才以成就大产业
(四)城市化吸引人才,建一流创业队伍
(五)生态宜居,打造科技兴区创业平台
(六)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三 “顺势”建成大港口:港依城建,城兴港兴
(一)港口繁荣必须依托产业发展
(二)建设大港口,拓展港口功能
四 依托开发区,实现产业强市
第十二章 转变观念 思想创新
一 认清优势 坚定信心
(一)国家战略带来的政策机遇与实质性利好
(二)面对新的转折点,沧州如何借势
(三)有效释放沧州区位、资源优势,后来居上
(四)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做好政府服务
二 科学策划 高端起步
(一)立足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二)以产业为核心,打造成临港产业的驱动机
三 正视差距 攻坚克难
(一)错位发展,打破困境
1.时间上的错位发展:静观利弊,蓄势后发
2.空间上的错位发展:“三化”协调,实现园区全面发展
3.要素上的错位发展:资本人才技术全面承接
4.观念上的错位发展:打破重复,地域特色
(1)创新求效,特色招商
(2)产业链招商
(3)可持续发展招商
(二)强化品牌意识
1.创建品牌的意识
2.品牌的产权意识:以武术为例
3.经营品牌的意识:黄骅“冬枣”为例
4.品牌宣传意识:以品牌为招商引资的号召力
(1)渤海新区的品牌
(2)服务的品牌效应
(三)三块金字招牌是最重要的资源
(1)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
(2)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品牌
(3)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品牌
(四)政府助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 保障临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五 加快临港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创新点
六 辩证处理开发区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一)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1)将环境容量资源视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以资源生产率来衡量环境保护的程度和方式
(2)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做到合理的面上污染、点上治理
(二)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