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纸书售价: 230.4 纸书定价:¥288.0 电子书售价: 115.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要素替代
第一章 生产函数转变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一 传统农业的投入与增长
二 现代农业增长的特征和源泉
三 要素替代与农业发展
四 现代要素的供给与需求
五 引入现代要素的制度安排
第二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模型
一 工业部门扩张与劳动力非农化
二 劳动力非农化与农业剩余增长
三 劳动力非农化与农业部门的商业化
四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否定之否定
第三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泛工业化模型
一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
二 人口压力缓解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三 泛工业化模型的含义及其就业效应
四 泛工业化模型的吸纳容量分析
五 泛工业化模型吸纳量的可行性
第四章 物质资本深化与农业产出增长——中国的经验证据
一 物质资本深化与中国农业产出增长
二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三 计量结果与分析
四 因果关系检验
五 关于物质资本贡献的结论
第五章 超越土地的农业发展
一 古典经济理论的土地资源观
二 摒弃土地要素的现代经济理论
三 土地资源约束是如何突破的?
四 土地资源观演进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部分 技术进步
第六章 农业技术的诱致变迁模型
一 农业发展与农业技术变迁
二 农业技术变迁的价格诱致机制
三 诱致技术变迁模型
四 工业进步与农业技术变迁
五 对诱致技术变迁模型的简单评论
第七章 农业技术进步:类型扩展及演进趋势
一 技术进步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二 现代农业技术类型的一种扩展认识
三 替代型技术与改进型技术间的关系
四 农业技术进步类型扩展的意义
五 现代农业技术的动态性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业技术进步
一 农业的保护与开放
二 农业技术的外源供给
三 农业技术的内源供给
四 农业技术需求的变化
五 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
第九章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和机制选择
一 中国农业新增长源的开掘
二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
三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机制的选择
第十章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效率评价
一 农业技术进步效率评价的意义
二 技术效率测度的模型选择
三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四 中国农业技术效率评价
五 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效率含义
第三部分 结构转变
第十一章 结构转变背景下的农业发展
一 发展即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
二 结构转变中农业份额的下降
三 结构转变中农业质态的改善
四 农业发展对工业化的依赖
第十二章 农业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的演化
一 农业发展即农业结构转变
二 农业外部结构的变化
三 农业内部结构的演进
四 农业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的相关性
五 农业内外部结构演进的政策含义
第十三章 开放条件下的农业结构转变
一 农业开放的结构效应
二 农业开放与农业外部结构转变
三 农业开放与农业内部结构转变
第十四章 中国农业结构的双重调整
一 农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
二 高人口比重下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效应
三 降低人口比重对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
四 农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及其调整目标
五 农业结构变动与宏观经济的统筹
第十五章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目标间的协调
一 城市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
二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理论分析
三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经验考察
四 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协调
第四部分 制度变迁
第十六章 农业发展的制度含义
一 农业发展与农业的商业化
二 商业化进程中交易关系的变迁
三 商业化过程中的组织结构转型
四 商业化进程中产权制度的演进
第十七章 开放条件下的农业制度变迁
一 农业开放的制度效应
二 国际开放与农业市场发展
三 开放条件下的农业组织成长
四 开放与现代农业产权制度创新
第十八章 中国农业土地制度的创新
一 土地制度与农业绩效
二 现行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 从家庭承包制到土地股份投包制
四 土地股份投包制可行性的讨论
第十九章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选择
一 土地规模经营三大目标的背后
二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及其收益分析
三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选择
第五部分 外生动力
第二十章 工业化驱动与农业发展
一 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地位的变化
二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三 农业发展视角的工业化战略选择
第二十一章 国际化冲击与农业发展
一 国际化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
二 国际化与农业发展人口压力的缓解
三 国际化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四 国际化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战略的调整
第二十二章 城市化协同与农业发展
一 城市化: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过程
二 农业国际化效应对城市化的依赖
三 国际化背景下城市化滞后的可能后果
四 推进农业发展的城市化战略选择
五 城市化、国际化与农业现代化
第二十三章 政策支持与农业发展
一 农业支持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二 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及其效应评价
三 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发展政策的目标
四 工业化中期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内容
五 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现实转变
第六部分 发展模式
第二十四章 农业发展:多维含义下的实现路径
一 农业现代化含义的多维度界定
二 技术进步意义上的农业发展
三 结构转变层面的农业发展
四 制度创新含义上的农业发展
第二十五章 中国农业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
一 协同创新:中国农业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 协同创新模式的理论构架
三 农业产业化与协同创新模式
第二十六章 中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与成长路径
一 农业发展水平的时序比较
二 农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三 农业发展水平的部门比较
四 自身改造与农业现代转型
五 工业化、城市化拉动下的农业发展
六 国际化互补及其竞争压力下的农业发展
第一部分 劳动力“逆淘汰”的背后
第一章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发展机制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农民的两部门经济及其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三 人力资本转移背景下农业成功发展的条件
四 选择性转移与农业人力资本的动态深化
五 农业的变化:农业人力资本深化的进一步解释
六 结论、政策建议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附录
第二章 劳动力“逆淘汰”与农业产出增长的“悖论”——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及其检验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
三 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假说的检验
四 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的验证
五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三章 劳动力“逆淘汰”背后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非体现型技术进步与体现型技术进步
三 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技能偏态技术进步
四 劳动力“逆淘汰”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
五 劳动力“逆淘汰”与农业技术进步类型转变
六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现实进程和前景判断
七 结论
第四章 选择性转移与人力资本深化:理论及经验证据
一 引言
二 选择性转移下农业人力资本的形成及其条件
三 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择优迁移、教育深化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 引言
二 择优迁移与新古典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理论困境
三 择优迁移与教育深化的互动对古典农业发展方式的否定
四 择优迁移、教育深化与新古典扩展型农业发展方式
五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六章 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
一 研究背景描述
二 相关文献述评
三 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外生人力资本积累的估计
四 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内生人力资本积累的估计
五 人力资本积累与两种农业发展前景的抉择
六 结论
第七章 工业化、选择性就业与农民的职业化
一 引言
二 选择集合视角的传统农民和现代农民
三 工业化与农民的选择性就业
四 农民选择性就业能力的适应性调整
五 农业的企业化与农民的职业化
六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二部分 人口转型及其影响
第八章 工业化进程中人口生产量质偏好的转型
一 工业化进程中生育率与人力资本的逆向变动
二 代际效用函数中子女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三 内生增长模型中的生育率与人力资本
四 超越“B—M—T转折点”的中国经济发展
五 结论
第九章 人口转型:来自中国农村家庭的经验
一 人口转型的国际经验是否适应于中国农村家庭?
二 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转型的事实描述
三 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转型的原因分析
四 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转型的发展含义
五 结论
第十章 生育率下降与农村女孩教育的逆歧视性增长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三 生育率下降与农村女孩教育逆歧视性增长假说
四 描述性统计检验
五 回归分析
六 结论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十一章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中国农业发展——基于1995—2005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 引言
二 样本、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三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中国农业发展的Granger检验
四 模型设定、检验、筛选及模型回归结果
五 结论
第十二章 人口转型、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
一 研究背景描述
二 中国农村的人口转型
三 人口转型的农业技术进步效应
四 人口转型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的经验考察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 人口转型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基于西北地区农户经验数据的分析
一 西北地区农村家庭的人口生产转型
二 人口偏好转变对农户劳动分工的影响
三 西北地区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和总量增长
四 人口偏好转变、分工演进与农户收入关系的计量检验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四章 人口转型、人口质量红利与农业发展——以中国东部地区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 人口转型、人口质量红利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理论构建
三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经验的检验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五章 人口转型、红利结构变迁与现代农业增长——来自21个高水平工业化国家的经验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统计描述
四 回归分析
五 结论与启示
第三部分 走向内生发展
第十六章 人力资本均衡态转变与农业发展
一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两类人力资本均衡
二 农业发展即农业人力资本均衡态的转变
三 农业人力资本均衡态转变之机制
四 农业“起飞”的人口条件
五 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农业发展
六 结论
第十七章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内生农业发展——兼论工业化中后期的农业发展动力
一 文献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生产函数转变
三 人力资本、生育率作为农业发展动力的条件
四 结论
第十八章 人口偏好逆转、家庭分工演进与农民收入增长——马尔萨斯模型的扩展及其应用
一 文献背景
二 特征性事实描述
三 人口生产偏好转变与农户劳动分工的演进
四 农户家庭收入的决定
五 计量分析结果
六 结论及扩展含义
第十九章 人力资本门槛与农业增长的多重均衡:理论及中国的经验证据
一 引言
二 人力资本与内生农业增长模型
三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下的农业增长机制
四 中国的经验证据
五 结论
第二十章 人口生产转型、要素结构升级与现代农业成长
一 研究背景
二 人口生产量质转型的农业成长机制
三 人口转型与不同农业成长形态的稳态过渡
四 中国农业成长的现状及前景
第二十一章 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内生增长: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关系再认识
一 引言
二 基于工业化影响的农业发展含义
三 工业化与渐进成长的三种农业形态
四 工业化的双重效应与农业发展的两类过渡
五 内生农业增长的模型结构与形成条件
六 结论及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十二章 工业化、人口转型与长期农业增长的差异化路径
一 引言
二 农业发展阶段及其收入增长的稳态结构类型
三 工业化与马尔萨斯稳态向索洛稳态的过渡
四 工业化进程中人口生产量质偏好的转型
五 人口转型与索洛稳态向现代持续增长的演进
六 结论与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政策选择
第四部分 二元结构演化
第二十三章 内生增长要素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初步分析
一 引言
二 理论分析
三 实证检验
四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二十四章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
一 相关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的讨论
三 技术内生视角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
四 基于中国经验的检验
五 人力资本、生育率趋同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
六 城乡收入调节政策的选择
第二十五章 公平教育、竞争市场与收入增长的城乡分享
一 研究背景
二 城乡收入决定模型
三 城乡收入差距缘何存在
四 城乡收入差距如何收敛
附录
第二十六章 人力资本非农化配置下的二元经济发展——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扩展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人力资本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短期分析
三 农业人力资本转移条件下的工业化
四 二元经济成功发展的人力资本条件
五 初步的经验证据
六 政策含义
第二十七章 人口转型与二元结构演化:多国经验证据
一 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反差指数
二 人口转型与二元反差指数变化: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证据
三 人口转型与二元结构转变:多国经验的实证结果
四 人力资本和生育率关系的进一步考察
五 结论
附录
第二十八章 农村人口转型与二元结构演化:中国的经验证据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业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
三 基于1978年以来中国经验数据的初步检验
四 结论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