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全2册(上册)

纸书售价: 137.6 纸书定价:¥172.0 电子书售价: 68.8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编委会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出版说明
课题组分工简介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人口学科学体系
一 人口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 本书人口学科学体系结构
第二节 中国人口转变
一 人口转变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 20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转变的起始时间
三 50~6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的前期阶段
四 70~9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的深入阶段
五 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转变的后期阶段
第三节 新中国人口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 新中国人口问题与中国历史人口
二 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中国人口问题
三 “左”倾错误与中国人口发展
四 实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
五 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六 中国人口现代化问题
第二章 人口规模
第一节 50年代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一 人口总数从估计值到准确结果
二 令人堪忧的人口压力
三 50年代人口增长的趋势
四 关于中国人口规模的争论
第二节 60年代人口规模增长大起大落
一 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规模总量减少
二 人口增长的补偿性回升
三 1964年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及比较
四 “文化大革命”中人口规模的再度急剧膨胀
五 人口规模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压力
第三节 70年代人口规模增长由快向慢转变
一 全面开展计划生育
二 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人口净增量逐年下降
三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四 人口增长变化的解释
第四节 80年代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
一 “控制人口规模”急刹车的社会效应
二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
三 控制人口增长过程中的曲折
第五节 90年代人口规模的惯性增长和人口内在增长趋势
一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
二 人口规模由实质性增长转变为惯性增长
三 对90年代中国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量的估计与修正
四 2000年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
五 中国人口增长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
六 中国人口规模控制的成本与代价
历史的结论
第三章 妇女生育水平
第一节 生育水平的转变
一 50年代和60年代的高生育水平时期
二 70年代的生育水平下降时期
三 80年代的生育水平徘徊时期
四 90年代的低生育水平时期
五 稳定当前的低生育水平任重道远
第二节 生育模式的演变
第三节 妇女生育水平的转变特点
一 迅速转变性
二 控制干预性
三 不彻底性
四 不稳定性
五 不平衡性
第四节 妇女生育转变的原因
历史的结论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
第一节 旧中国的人口死亡状况
一 粗死亡率
二 平均预期寿命
三 婴儿死亡率
四 死亡原因
第二节 50年来的人口死亡变动
一 死亡率迅速下降期(1949~1957年)
二 死亡率变化的反复期(1958~1965年)
三 死亡率的稳定下降期(1966~1981年)
四 迈入人口低死亡率时期(1982~2000年)
第三节 城乡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
一 城镇人口死亡率
二 农村人口死亡率
第四节 地区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
一 东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
二 中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
三 西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
四 关于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别
第五节 各民族人口死亡率
一 各民族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
二 各民族人口预期寿命及其变动
历史的结论
第五章 人口身体健康素质
第一节 人口生长发育水平
一 形态发育的动态变化
二 生理机能发育的动态变化
三 运动素质的动态变化
四 人口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人口寿命
一 预期寿命的动态变化
二 去死因寿命的动态变化
三 寿命表死亡概率及生存人数的动态变化
第三节 婴幼儿死亡率
一 婴幼儿死亡率总体变化
二 婴幼儿死亡的分布差别
三 婴幼儿死亡原因
四 挑战与展望
第四节 人口粗死亡率
一 人口粗死亡率
二 死因构成和顺位
三 死因别死亡率
四 潜在寿命损失率
第五节 疾病与残疾
一 发病与患病
二 残疾现患率和残疾构成
第六节 身体健康素质影响因素
一 政策与体制
二 经济水平和卫生投入
三 生态环境
四 遗传因素
五 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
历史的结论
第六章 人口教育科技素质
第一节 初显成效时期(1949~1965年)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17年教育科技事业的调整和发展
二 扫盲工作的显著成效
三 受教育人口的迅速增加
四 科学技术队伍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遭受挫折时期(1966~1976年)
一 教育科技事业遭受的严重冲击
二 一代新文盲产生
三 受教育人口质量下降
第三节 稳步提高时期(1977~2000年)
一 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
二 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
三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大幅度提高
四 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队伍
历史的结论
第七章 人口性别结构
第一节 人口性别结构变动中的常用指标概念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时的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
第四节 7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
第五节 8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
第六节 9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
历史的结论
第八章 人口年龄结构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的总体变迁
一 人口年龄结构的定义和分类
二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三 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的变化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年龄结构
第三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
第四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
第五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
第六节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
历史的结论
第九章 人口地理分布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促成活跃的人口再分布(1949~1958年)
一 人口分布变动的基本态势及主要影响因素
二 人口分布变动较突出的代表性省区
三 人口分布变动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节 经济困难时期人口分布不正常的波动(1959~1961年)
一 暂时经济困难对不同地区经济形势的影响
二 经济困难对不同地区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政策因素促使人口分布重心移向内地边疆(1962~1978年)
一 中国人口自然变动的地区差异有所扩大
二 人口迁移加快了内地边疆的人口发展速度
三 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及其评价
第四节 新时期人口地理分布的新格局(1979~2000年)
一 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大环境的深刻变化
二 人口分布格局变动的主要特点
三 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分析
历史的结论
第十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
一 本章的有关概念及重点考察、研究的对象
二 本章所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
第一节 人口可自由迁移,以农村人口迁移为主(1949~1957年)
一 恢复时期(1949~1952年)的人口迁移
二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的人口迁移
第二节 人口迁移潮起、潮落(1958~1965年)
一 “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的人口迁移
二 “二五”计划后半期和调整期(1961~1965年)的人口迁移
第三节 非经济性迁移构成人口迁移主流(1966~1977年)
一 以经济建设为目的的人口迁移
二 上山下乡人口迁移
第四节 “民工潮”、“出国潮”蓬勃兴起(1978~2000年)
一 人口迁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
二 农村人口的非户籍乡一城迁移始终为迁移主流
三 迁移原因及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
四 人口迁移流动的城乡一区域模式出现新的变化
五 工程移民与“出国潮”
历史的结论
第十一章 人口城市化
第一节 平稳城市化时期(1949~1957年)
一 政治经济形势
二 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城市化虚涨与挫折时期(1958~1965年)
一 政治经济形势
二 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城市化停滞时期(1966~1977年)
一 政治经济形势
二 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加速城市化时期(1978~1992年)
一 政治经济形势
二 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高速城市化时期(1993~2000年)
一 政治经济形势
二 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历史的结论
第十二章 婚姻人口
第一节 结婚
一 结婚率
二 初婚
三 再婚
第二节 未婚和终身不婚
一 未婚
二 终身不婚
第三节 离婚
一 粗离婚率
二 离婚人口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丧偶
一 丧偶率
二 丧偶人口基本特征
第五节 夫妻年龄差及婚姻挤压
一 夫妻年龄差
二 婚姻挤压
历史的结论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