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1949-2009)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纸书售价: 53.0 纸书定价:¥53.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导论:中国哲学研究60年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两大阶段五小阶段
第二节 后30年转暖或兴起的八大领域
第三节 研究范式的转移
第四节 问题与前景
第一章 中西融合与20世纪前期中国哲学学科的创立
第一节 王国维、梁启超与中国哲学史学科
第二节 英美哲学影响下的胡适—冯友兰范式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郭沫若—侯外庐范式
第二章 中国哲学研究的初步成果(1949—197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方法论问题
一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气象与重大变化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讨论
(二) 中国哲学史研究队伍的变化
(三) 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对象和方法的变化
二 对胡适、梁漱溟唯心主义批判活动的展开
三 中国哲学研究的唯物史观基础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方法
(二) 阶级分析的方法
(三) 中国古代哲学中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掘
第二节 中国哲学研究的“两个对子”范式与相关论战
一 关于“两个对子”范式的反思
二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会议”的激烈交锋
(一) 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问题的争论
(二) 关于继承哲学遗产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哲学研究之初步的学术成就
一 中国哲学研究的代表性学术著作
(一) 侯外庐等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的方法论创获
(二)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的影响
(三)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特征
二 20世纪60年代初孔子、老子、庄子、王夫之及佛学研究的展开
(一) 关于孔子思想研究
(二) 关于老子思想的研究
(三) 关于庄子哲学的研究
(四) 关于王夫之哲学的研究
(五) 任继愈对汉唐佛教哲学的研究
第三章 中国哲学研究的转型(1978—2009)
第一节 思想解放与研究范式转移
第二节 通史研究与中国哲学范畴研究
第三节 中国哲学主体性与范式重构
一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及其主体性
二 重写中国哲学史与范式重构
第四章 先秦哲学研究
第一节 儒家
一 孔子(孟子)研究的曲折历程
(一) 研究范式的转变(1949—1965年)
(二) 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歪曲和践踏(1966—1976年)
(三) 从回归学术到新的辉煌(1977年至今)
二 经学研究与典籍整理
三 当代儒家研究的多元化格局
第二节 道家
一 老子研究
(一) 关于老子的“道”及其哲学的性质之争
(二) 关于帛书《老子》的研究热潮
(三) 郭店楚简与关于《老子》及儒道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二 庄子研究
(一) 关于《庄子》的文献学研究
(二) 庄子哲学思想研究
三 道家研究的新趋势
第三节 墨家
一 墨子哲学研究
二 关于后期墨家逻辑思想的研究
(一) 对《墨经》思想的阐释
(二) 关于墨家逻辑思想性质与意义的争辩
三 关于墨学现代化的探索
第四节 名家、法家与兵家
一 名家研究
(一) 关于公孙龙子其人其书的考证
(二) 关于名家逻辑思想及其意义的研究
二 法家、兵家
(一) 法家研究
(二) 兵家研究
第五章 秦汉隋唐哲学研究
第一节 秦与汉代哲学思想
一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1949—1966年)间的研究
二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的儒法之争
三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的反思哲学
(一) 任继愈的儒教说与汉代思想研究
(二) 李泽厚、金春峰的秦汉思想研究
四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多元化研究
(一) 谶纬
(二) 公羊学与制度儒学
(三) 秦汉简帛出土与秦汉思想研究
第二节 魏晋玄学思潮
一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的玄学研究
二 20世纪80年代的玄学范畴研究
(一) 玄学范畴的讨论
(二) 玄儒佛道相互关系下的玄学研究
三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玄学多元化、专题化研究
第三节 佛教典籍的整理与中国佛教史
一 佛教典籍的整理
(一) 关于《中华大藏经》
(二) 关于敦煌佛教文献
二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佛教史的研究
(一) 50年代至60年代吕澂的中国佛学史研究
(二) 任继愈的佛教思想史研究
三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佛教史研究
(一) 任继愈与《中国佛教史》的编写
(二) 郭朋的中国佛教史研究
(三) 方立天的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
第四节 佛教各大宗派
一 60年代佛教宗派研究概述
二 禅宗研究
三 天台宗研究
四 唯识学与其他宗派的研究
(一) 唯识学研究
(二) 华严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律宗的研究
第五节 道教典籍的整理与中国道教史
一 道教典籍的整理
(一)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间的情况
(二)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情况
二 中国道教史的研究
(一)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间的道教史研究
(二)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道教史研究
第六节 道教各大宗派
一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间的宗派研究
(一) 太平道研究
(二) 五斗米道研究
二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宗派思想研究
(一) 《太平经》与太平道的研究
(二) 葛洪与魏晋神仙派
(三) 上清派研究
(四) 道教重玄学
(五) 道教内丹学
第七节 隋唐儒学与经学
一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与“文化大革命”十年间的隋唐儒学研究
二 20世纪80年代的调停性唐代儒学研究
三 20世纪90年代三教关系模式下的隋唐儒学研究
四 唐宋转型下的隋唐儒学研究
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隋唐经学研究
第六章 宋明理学研究
第一节 程朱理学
第二节 陆王心学
第三节 气学传统及早期启蒙思潮
第七章 近现代哲学研究
第一节 近代哲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三节 现代新儒学
一 整体绍述性研究
二 个案人物研究
第四节 自由主义思潮
第八章 经与经学研究
第一节 作为中国文化之根柢的经与经学
一 何谓“经”与“经学”
二 经与经学乃中国文化之根柢
第二节 50年代后的《周易》经传研究
一 第一次易学热时期
二 第二次易学热时期
三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
第三节 近年来《诗》、《书》二经之研究概观
一 《诗》的经学研究
二 《书》的经学研究
第九章 少数民族哲学研究
第一节 “少数民族哲学”的提出和论争
第二节 专题研究
一 原始意识、原始思维与哲学的萌芽
二 宗教思想
三 伦理思想和人学
四 中华民族精神
五 儒学及其他
第三节 各民族哲学通史与专著
第四节 趋势
一 完成55个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研究和探讨
二 研究和探讨各民族哲学思想的相互关系
三 研究和探讨少数民族哲学史与传统中国哲学史的会通、融合问题
第十章 古代自然与科技哲学研究
第一节 古代自然哲学及其特点
一 古代哲学家、哲学著作的自然观
(一) 孔子的天道观
(二) 老子的天道观
(三) 荀子的自然观
(四)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
(五) 《淮南子》的宇宙论
(六) 王充的自然观
(七) 张载的气本体论
(八) 二程的天理论
(九) 朱熹的理气论
(十) 王夫之的自然观
二 古代哲学范畴中的自然哲学内涵
三 古代自然哲学中的生态观
第二节 古代科技中的哲学思想
一 古代科学家、科学著作的自然哲学思想
(一) 《黄帝内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二) 张衡的自然哲学思想
(三) 沈括的自然哲学思想
(四) 李时珍的自然哲学思想
(五) 宋应星的自然哲学思想
二 古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古代哲学与科技的关系
一 古代哲学与科技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 古代自然科学对哲学的影响
(二) 古代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二 古代哲学家、哲学著作对科技的研究
(一) 先秦哲学家、哲学著作对科技的研究
(二) 两汉哲学家对科技的研究
(三) 宋代哲学家对科技的研究
(四) 明清哲学家对科技的研究
三 儒家文化对古代科技的影响
第四节 古代自然与科技哲学研究的方法与问题
一 偏重于个案研究,整体性研究不足
二 局限于分门别类的资料梳理,理论分析研究不足
三 简单判断有余,深入思考不足
第十一章 古代逻辑学与知识论研究
第一节 中国逻辑史研究
一 《墨经》研究
二 惠施、公孙龙研究
三 荀子研究
四 因明学研究
第二节 中国逻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第三节 古代知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果
一 范畴及范畴史的研究
二 认识论通史的研究
三 中国哲学思维特性的研究
四 一个典型的个案研究
第四节 中国逻辑学和古代知识论研究范式的探讨
一 “以马释中”、“以西释中”到中西马对话
二 以范畴为中心的研究到以个案为中心、以问题为重点的研究
第十二章 古代社会与政治哲学研究
第一节 古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一 从“思想史”到“政治思想史”再到“政治哲学”
二 概念辨析:政治思想、政治哲学、政治学、政治科学
第二节 近年来古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专著
一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历史学研究
二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哲学研究
三 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研究
第三节 近年来古代政治哲学的专题研究
一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人物与学派研究
二 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或正当性)思想研究
三 儒家与民主、人权之关系的研究
四 轴心时代的中希政治哲学比较研究
第四节 古代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与展望
第五节 古代社会、宗教、伦理与礼乐文明
第十三章 出土简帛与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六十年来的有关出土简帛
一 1949—1959年
二 1960—1969年
三 1970—1979年
四 1980—1989年
五 1990—1999年
六 2000—2009年
第二节 出土简帛与经子之学研究
一 出土简帛与经学研究
(一) 出土简帛与《诗经》研究
(二) 出土简帛与《礼》经研究
(三) 出土简帛与《易》经研究
二 出土简帛与子学研究
(一) 出土简帛与儒家研究
(二) 出土简帛与道家研究
三 出土简帛与墨家研究
四 出土简帛与法、兵两家研究
五 出土简帛与战国秦汉思想史研究
(一) 出土简帛弥补了孔孟之间的思想史空白
(二) 出土简帛反映了儒道关系并非势不两立
(三) 出土简帛印证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
(四) 出土简帛体现了秦汉社会思想丰富多彩
(五) 出土简帛佐证了秦汉黄老思潮十分兴盛
(六) 出土简帛表现了先秦两汉六经学的传统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