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城市与区域创新发展论

纸书售价: 41.6 纸书定价:¥52.0 电子书售价: 20.8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探索城市与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一 树立城市与区域创新发展的新理念
二 谋划城市与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路径
第一章 全球视角下“新两型城市”的构建策略
一 “新两型城市”:概念认知与基本特征
1.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2.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3.创新服务环境优越
4.创新服务机制体制完善
5.第三产业发达
6.集聚和辐射能力强
7.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重要一席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
2.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3.混合型发展模式
二 我国“新两型城市”评价体系及检验
1.科学性和现实性原则
2.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
3.动态连续性原则
4.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
5.导向性原则
三 我国“新两型城市”发展现状的综合比较
(一)主要城市综合创新服务能力排名及分析
1.2010年城市综合得分及分析
2.2001-2010年城市综合得分历史回顾
(二)相关城市的创新服务能力比较分析
1.人才培养指数
2.科学技术指数
3.经济结构指数
4.基础设施指数
5.文化制度指数
6.政府管理指数
7.辐射功能指数
四 南京建设“新两型城市”:挑战与突破
(一)南京城市创新力、服务力的“量化”认知
(二)南京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优势认知
1.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创新型、服务型城市建设成效卓著
2.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3.服务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引领城市转型升级
4.政府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5.区域中心地位明显提升,城市外向服务强度增强
6.人才政策激励力度大,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三)南京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突破与对策
1.将创新型、服务型经济发展与城市的转型战略结合起来,促进“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2.全面提升政府主导的创新服务水准,加快构建国际化的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体系
3.突出创新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地位
4.以服务业发展带动服务经济体系形成,促进城市服务功能整体提升
5.谋划创新型城市和服务型城市协同推进的良性机制
第二章 “国家中心城市”的构建与战略突破
一 “国家中心城市”的价值维度及标准认知
(一)我国设立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1.国内外新形势推动我国国家中心城市体系的构建
2.国家中心城市的设立初步构建了我国城镇体系的基本框架
3.国家中心城市体系将全面支撑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二)“国家中心城市”价值维度
1.政治价值维度
2.经济价值维度
3.文化价值维度
4.科技创新价值维度
5.军事价值维度
6.政策战略价值维度
(三)“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标准
1.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
2.优越的区域位置
3.完备的“流量”设施
4.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
5.特色鲜明的要素枢纽功能
二 区域发展新态势:谋划新的国家中心城市
(一)新增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区域战略的发展要求
1.国家中心城市的确立需满足我国经济转型、改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需求
2.国家中心城市的确立需满足我国重塑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需求
3.国家中心城市的确立需满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的战略要求
(二)我国潜在的“国家中心城市”分析
三 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条件分析
(一)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
(二)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与障碍
四 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
(一)城市功能体系突破——以功能论地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1.树立以功能论地位的现代中心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整合创新资源
2.完善支撑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3.以“中心性”为导向,提升城市的影响力
4.深化城市的绿色、人文内涵,增强城市内在吸引力
(二)创新带动突破——彰显城市创新优势,系统发挥南京城市的科教中心功能
1.利用南京的科教优势,推动区域创业创新体系建设
2.推动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产业创新溢出效应
3.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南京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
(三)产业升级突破——集中精力打造产业高端集聚,打造“核中心”
1.制定积极有效的产业引导政策,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
3.加强城市流结构高级化,提升城市产业体系的服务化水平
(四)国际化提升突破——加大城市外向功能,增强城市对外联系能力
1.加大城市外向功能,提升城市产业体系的外向度
2.借助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平台,提升国际化水平
3.建立体制机制保障,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五)新区建设体制突破——谋划新的战略功能载体,承载国家层面的改革试点
第三章 “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定位与能级提升
一 “门户型中心城市”的特点、内涵及发展导向
(一)“门户型中心城市”的特点
1.集聚和扩散的双向性特征
2.资源配置具有倍加效应
3.高流强度催化能级地位
4.引领创新的绝对龙头
5.系统的、整体的现代服务功能强大
(二)“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内涵及发展导向
(三)“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发展导向
二 “门户型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
(一)集聚扩散力比较
(二)城市发展水平比较
(三)对外联系力、交通通达性比较
(四)黏性力、粘贴力比较
三 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的流强度分析
(一)城市流强度比较分析
(二)城市流倾向度分析
四 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对策
第四章 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同城化”战略——以宁镇扬区域为例
一 我国区域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与现状
二 从“一体化”到“同城化”的内涵深化
三 国家区域战略中的“宁镇扬”同城化
四 推进宁镇扬“同城化”的路径与对策
(一)产业“同城化”
1.打造国际级石化产业集群
2.构建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区
3.构筑宁镇扬科技创新示范区
4.构筑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示范区
5.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
(二)服务“同城化”
1.对三市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
2.共同打造“一小时生活服务圈”
3.构建公共性的生产型服务平台
4.打造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
(三)生态“同城化”
1.通过产业优化来提升生态环境
2.合力构建同城供排水系统
3.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4.联手打造“中国山水生态经典区”
5.建设“同城化”生态管理机制
(四)基础设施“同城化”
1.构建“3011”交通圈
2.完善基础设施“同城化”建设
3.建立基础设施“同城化”运营平台
4.“同城化”的通信网络
(五)机制体制“同城化”
1.建立“同城化”协作组织运行机构
2.编制统一发展规划与法规体系
3.加强省级政策支持
4.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
(六)发展空间再优化
1.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布局
2.提高南京城市的首位度
3.建设以扬—仪—六—天—滁—合为主线的江北城市产业带
4.组建江海联动的国际航运中心
5.规划建设三城副城中心
第五章 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
一 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国内外的经验及启示
(一)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国际实践
(二)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国内实践
(三)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经验启示
二 服务业发展与江苏城市转型的对应关系分析
(一)江苏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机遇分析
(二)江苏服务业发展和城市转型互动性的多视角审视
1.江苏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互动分析
2.江苏城市转型面临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三 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探讨
第六章 科技创业特区:城市转型的新引擎
一 发达国家高科技园区与城市转型的互动
(一)对城市转型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化的资本投资模式
1.创业资金
2.投资银行
(三)独特的创业人才机制
(四)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
(五)健全的创业服务机构支持体系
二 “高科技特区”的中国实践:模仿与创新
(一)我国科技特区发展沿革
(二)西安科技特区的定位与特色
1.西安科技特区的资源禀赋
2.西安科技特区的发展定位
3.西安科技特区的创新特色
(三)无锡530科技创业特区的示范效应
1.资金扶持政策
2.载体扶持政策
3.生活扶持政策
三 “紫金科技创业特区”:现状、机制与特色
(一)南京“紫金科技创业特区”建设现状
1.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2.创新活力全面激发
3.孵化功能明显提升
(二)“紫金科技创业特区”创新体系驱动机制
1.集体学习机制
2.协同发展机制
3.空间响应机制
(三)“紫金科技创业特区”发展特色
1.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特区创业发展
2.科教资源快速向创业资源转化,提升特区创新能级
3.全球化开放型创业发展模式,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
一 新型城镇化:促进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方式转变
二 新型城镇化加快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
三 我国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的实践创新——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例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