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首都市民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证研究

纸书售价: 38.4 纸书定价:¥48.0 电子书售价: 1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国内外价值观研究情况述评
一 国外关于价值观的研究
(一)关于价值观的含义研究
(二)关于价值观的分类研究
(三)关于价值观的测量方法研究
二 国内关于价值观的研究
(一)关于价值观理论宏观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特定社会群体价值观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特定社会领域价值观方面的研究
三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一)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挖掘与利用不够,缺乏科学的反映地方特色的市民价值观的系统分析模型
(二)在实践建设方面,运动式、应景性、被动性的多,主动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缺乏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理论意义
一 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 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
三 引导全社会思想道德共同进步,实现文化和谐
四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一)概括性特征
(二)时代性特征
(三)崇高性特征
(四)民族性特征
第四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二 主导性原则
三 普遍性原则
四 实践性原则
第二章 北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人文北京”
一 “人文北京”的核心价值内涵及价值宿求
二 “人文北京”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三 建设“人文北京”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
(一)建设“人文北京”实现了“物本”向“人本”的价值标准的跨跃
(二)建设“人文北京”实现了从“对象超越”向“自我超越”的价值目标达成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践行“北京精神”
一 “北京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 践行“北京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北京的生动实践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北京精神”践行活动
(一)准确把握“北京精神”的根本要求
(二)找准深化“北京精神”践行的着力点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文化之“风骨”
二 北京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魅力”
三 提升文化软实力:彰显核心价值观的“北京品质”
第三章 首都市民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证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开展市民价值取向实证调查分析的意义
一 有利于全面、准确了解首都市民价值观的基本状况
二 有利于为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建议参考
三 有利于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节 首都市民社会主义价值观调查的主要维度
一 政治价值观
(一)政治信念
(二)政治认同
(三)政治参与
(四)政治敏感度
二 职业价值观
(一)职业理想
(二)职业态度
(三)职业行为
三 公德价值观
(一)交往道德
(二)公共场所道德
(三)环境道德
四 生活价值观
(一)幸福观
(二)理财观
(三)休闲观
五 法制价值观
(一)法律认知
(二)法律实践
(三)法律评价
六 婚育与性价值观
(一)择偶观
(二)婚姻观
(三)生育观
(四)性价值观
第三节 首都市民社会主义价值观调查分析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一)历时研究视角
(二)多学科理论视角
二 数据采集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座谈法
三 统计分析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建构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价值观数据的分析:描述性统计及卡方检验
第四章 2012年度首都市民价值观状况调查
第一节 首都市民的政治价值观状况
一 首都市民政治价值观总体状况
(一)首都市民政治信念坚定,主流政治信念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首都市民政治认同感总体较高,认为政府工作绩效仍有提升空间
(三)首都市民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敏感度较高,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
(四)首都市民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等均处于较高水平
二 首都市民政治价值观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一)政治信念的群体差异分析
(二)政治认同的群体差异分析
(三)政治敏感的群体差异分析
(四)政治参与积极的群体特征
三 首都市民政治价值观的特点及启示
第二节 首都市民的职业价值观状况
一 首都市民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状况及社会属性分析
(一)职业理想的基本状况及社会属性分析
(二)职业态度的基本状况及社会属性分析
(三)职业行为认知的基本状况及社会属性分析
二 首都市民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加强首都市民职业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首都市民公德价值观状况
一 首都市民公德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一)首都市民的公共交往道德的基本特征
(二)首都市民的公共场所道德的基本特征
(三)首都市民的环境道德的基本特征
二 首都市民公德价值观现状群体差异性分析
(一)政治面貌对市民社会公德起统领作用
(二)性别变量体现了女性环境保护意识略高于男性
(三)受教育水平的层级决定了社会公德的高低
(四)经济收入的高低与社会公德的关系不明显
(五)未婚市民互助、正义的交往公德略高于离异市民
(六)年龄的高低与公德意识基本成正比例关系
(七)京籍市民和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德基本持平
三 首都市民公德价值观的矫正与塑造
(一)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效衔接与有机配合,共同提高市民的公德意识
(二)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首都市民公德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
(三)有效发挥法律制度在首都市民公德价值观中的保障作用
第四节 首都市民生活价值观状况
一 市民幸福观的基本状况及社会属性分析
(一)市民普遍认同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是影响幸福的三大主要因素
(二)近五成的市民对金钱和名利的追求愿望强烈
(三)市民在人生目标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点
二 市民理财观的基本状况及社会属性分析
(一)市民具有较强的理财意识,希望通过理财来提高生活质量和实现财富的有效运用
(二)具有一定的理财风险意识,理财方式保守
三 市民休闲观的基本状况及社会属性分析
(一)休闲意识较强,认为休闲能够改善生活质量
(二)首都市民在休闲形式与休闲定位两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心态
四 市民生活价值观培育的思路和重点
(一)市民的整体幸福感指数并不高,增强社会人文关怀,注重民生问题依然是重点
(二)市民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奉献精神和享乐意识并存,事业心与功利心并重
(三)对幸福感的获得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既注重对物质金钱的追求也愿意给他人带去快乐
(四)不断增强的理财意识与实际理财方式保守的矛盾明显
(五)休闲意识与休闲费用支出能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健康意识和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差距
第五节 首都市民法制价值观状况
一 市民法律认知状况
二 市民的法律实践
三 市民对法律的评价
四 市民法制价值观调查结果及启示
第六节 首都市民婚育与性价值观状况
一 市民的择偶观状况
(一)首都市民择偶的目的基本实现了从以满足家长(或家族)的意愿为主,向以满足择偶者本人要求为主的转变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择偶方式迅速被自主、多元的现代择偶方式所取代
(三)择偶标准经历了从“门当户对”到注重政治条件,再到物质、心理需求并重的变迁
二 市民的婚姻观状况
(一)婚姻观上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但多数人仍然向往稳定的婚姻
(二)婚姻目的不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为了追求个人幸福
(三)情爱与性爱的结合成为构成当代婚姻美满的基本要素
(四)民主、平等的夫妻关系得以确立
(五)自由的离婚观逐渐被人们特别是女性所接受
(六)婚姻责任意识有所弱化
三 市民的生育观状况
(一)生育目的已由家族本位转向以个人本位
(二)“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已被“少生优生”的生育观取代
(三)“生男生女一个样”,没有明显的生育性别偏好
(四)女性生育年龄提高,年轻群体生育意愿呈下降趋势
(五)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更加趋于理性
四 市民性价值观状况
(一)性活动目的由传统的生育后代转向多元化
(二)对非婚性行为的看法趋向开放但未出现偏离
(三)传统的贞操观念已被男女贞操对等的观念所取代
(四)女性的性自主意识开始自觉,但远未出现性方面的男女平等
(五)对同性恋的理解与宽容较以往有所增强,且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六)对艾滋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艾滋病者的关爱意识有所提高
五 市民婚育与性价值观调查结果及启示
(一)调整传统社会分工,完善两性生存的经济基础
(二)利用社会舆论导向,弘扬正确的婚姻道德观和性规范
(三)培养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政治决策主流
(四)通过优化社区环境,促进婚姻伦理道德建设
第五章 首都市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首都市民社会主义价值观状况的总体评价
一 首都市民具有较高的政治关注度、政治认同度和政治参与热情,爱国主义观念牢固
二 首都市民普遍具有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依法维权意识有所提高
三 首都市民树立了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公德意识明显增强,自觉维护社会公德的良好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四 首都市民崇尚不断创新、乐于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体现出不断进取的从业观
五 多数首都市民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幸福有着理性的认识
六 首都市民消费观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理财和文化休闲意识显著增强
七 首都市民普遍认同择偶自主和婚姻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幸福,向往稳定、平等的婚姻关系
第二节 当前首都市民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首都市民在政治信念的认知上差异明显,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群体内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集体主义观念代际差异明显
二 首都市民对执法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不高,个别执法群体的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三 首都市民对幸福感的自我评价呈下降趋势,就业和养老等关乎“安全性需求”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四 首都市民对社会贡献的关注度及对职业行为约束的重视在一定群体内、一定程度上仍需加强
第三节 北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一 强化阵地建设,增强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二 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铲除“四风”滋生土壤
三 践行群众路线,增强人文关怀,提高市民整体幸福指数
四 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完善首都社会主义法制环境
五 开展社会主义职业理想教育,提高青年和个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六 丰富精神文明创建内涵,加大交往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育养成
七 深化市民价值观历时性跟踪调查,健全价值取向活跃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养育长效机制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