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插花地研究:以明清以来贵州与四川、重庆交界地区为例

纸书售价: 60.8 纸书定价:¥76.0 电子书售价: 30.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一 概念内涵
(一)插花地
(二)飞地
(三)行政区划
二 选题背景与时空说明
(一)选题背景
(二)时空说明
三 价值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利于推动插花地研究的深入发展
2.有利于编绘更精确可靠的历史地图
3.可为其他地区的插花地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二)现实意义
1.可以为未来的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2.有利于川(含渝)黔交界地区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
四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1.田野考察法
2.文献资料法
3.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
4.实证研究法
五 创新之处
(一)理论创新
(二)思路、方法与资料创新
1.思路创新
2.方法创新
3.资料创新
第一章 学术研究回顾
一 插花地研究
(一)研究概况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各有关地域插花地的基本情况
2.插花地的清理拨正
3.插花地产生的原因
4.插花地带来的影响
5.插花地管理与解决插花地问题的对策
(三)深入研究插花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犬牙之地的判定问题
2.“时空结合”问题
3.研究思路问题
4.研究方法问题
二 行政区划研究
(一)政区原理
(二)政区沿革
(三)政区边界
(四)政区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
(五)西南行政区划研究
第二章 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形成与演变
一 贵州布政使司的建立与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初步形成
(一)永乐十一年(1413)前今贵州行政区划格局
1.永乐十一年(1413)前今贵州正式行政区划
2.永乐十一年(1413)前今贵州非正式行政区划
(二)贵州布政使司的建立
(三)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初步形成
二 播州杨应龙叛乱与川(含渝)黔交界线的首次大调整
(一)播州杨应龙叛乱
(二)川(含渝)黔交界线的首次大调整
(三)政区沿革(1413—1600)
1.铜仁府
2.思南府
3.石阡府
4.平越军民府
5.贵州宣慰司
6.赤水等卫所
三 康雍年间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再次大调整
(一)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再次大调整
(二)政区沿革(1601—1728)
1.铜仁府
2.思南府
3.遵义府
4.威宁府
四 1729—2000年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局部调整
(一)政区沿革(1729—2000)
1.松桃苗族自治县
2.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3.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4.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5.正安县
6.桐梓县
7.习水县
8.赤水市
9.仁怀市
10.金沙县
11.毕节市
(二)川(含渝)黔交界线的局部调整
(三)川(含渝)黔交界线的正式形成
第三章 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一 明清时期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一) 1413—1600年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1.由三块插花地组成的贵州省——兼论“谭图”明代贵州地图
2.典型个案:播州宣慰司、都匀卫、永宁卫
(二) 1601—1726年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1.1601—1665年的基本情况
2.1666—1726年的基本情况
(三) 1727—1912年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1.概况
2.典型个案:桐梓与綦江、南川交界地区
二 民国时期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一)秀山县与松桃县交界地区
1.秀山县政府报告材料
2.松桃县政府报告材料
(二)沿河县与酉阳县、彭水县交界地区
1.沿河县与酉阳县交界地区
2.沿河县与彭水县交界地区
(三)彭水县与务川县交界地区
(四)南川县与桐梓县交界地区
1.桐梓县插入南川县境内的插花地
2.南川县插入桐梓县境内插花地
(五)綦江县与桐梓县交界地区
1.綦江县政府报告材料
2.桐梓县政府报告材料
3.内政部公函材料
(六)习水县与綦江县、江津县交界地区
1.整体情况
2.局部情况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
(一)概况
1.交界线西段
2.交界线东段
(二)典型个案
1.离奇的“三截街”——桐梓县坡渡镇
2.“深插重庆的匕首”——习水县坭坝乡、寨坝镇
3.难分彼此的城镇——赤水市与合江县九支镇
4.犬牙交错的村庄——元木岩村与九坝村
第四章 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产生的原因
一 犬牙交错的政区划分原则
(一)犬牙交错原则的基本内涵
(二)犬牙交错原则在川(含渝)黔交界地区的运用
二 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
(一)山川形便原则的基本内涵
(二)山川形便原则在川(含渝)黔交界地区的运用
三 明代的卫所
(一)基本情况
(二)卫所与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
四 元、明之土司
(一)基本情况
(二)土司与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
五 土地私有制下“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
(一)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2.土地私有制与川(含渝)黔交界地区的插花地
(二)“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
1.基本含义
2.“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与川(含渝)黔交界地区的插花地
(三)土地私有制与“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
六 贵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贵州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二)贵州自然地理环境与川(含渝)黔交界地区的插花地
第五章 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的影响
一 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容易产生管理冲突与管理空白
(二)不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不利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二 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土匪、盗贼横行
(二)纠纷策源地
三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不利于田间地头管理
(二)不利于统一规划与经营
四 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五 典型个案: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错政区格局的影响
(一)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错的政区格局
1.赤水河流域简介
2.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错的政区格局
(二)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错政区格局的影响
1.不利于经济发展
2.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3.不利于行政管理
(三)解决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错政区格局的对策与建议
1.对山川形便原则的新认识
2.建立赤水河流域特区的必要性
第六章 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
一 明代的清理拨正
(一)镇远知府周瑛的建议
(二)巡按贵州御史萧端蒙的建议
(三)川湖贵总督李化龙的建议
(四)巡按贵州御史杨鹤的建议
二 清代的清理拨正
(一)雍正年间的清理拨正
1.基本情况
2.评价
(二)道光年间的清理拨正
1.基本情况
2.影响
(三)咸丰年间的清理拨正
1.基本情况
2.结果
(四)光绪年间的清理拨正
1.第一次清理拨正
2.第二次清理拨正
三 民国时期的清理拨正
(一)川黔两省自行清理拨正(1940—1944)
1.缘起
2.分歧
(二)内政部主持下的清理拨正(1945—1946)
1.经过
2.结果
3.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长坝槽之争
1.基本内涵
2.争论始末
3.争论缘由
(四)龚滩设治之议
1.基本内涵
2.讨论情况
3.产生背景
四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清理拨正情况
第七章 清理拨正插花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明清以来的清理拨正经验总结
(一)明清以来清理拨正的总体特征
1.清理拨正的次数多,真正取得实效的少
2.局部的清理拨正多,全面的清理拨正少
3.自下而上的清理拨正多,自上而下的清理拨正少
(二)明清以来清理拨正不彻底的原因
1.清理拨正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地位
2.不敢深入触及土地私有制
3.利益纷争与矛盾分歧纷繁复杂
4.清理拨正缺乏可持续性
5.清理拨正措施不够科学
二 清理拨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清理拨正插花地的客观必然性
1.清理拨正插花地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具体行动
2.清理拨正插花地是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3.清理拨正插花地是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心愿
(二)清理拨正插花地面临的新形势
1.土地私有制已不复存在
2.清理拨正插花地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
3.可用于清理拨正插花地的理论与技术手段更多
(三)清理拨正插花地应注意的问题
1.应高度重视乡(镇)以下插花地的清理拨正
2.应采取上下结合的清理拨正模式
3.应慎用“保持基层行政建制完整性原则”
4.应加强对插花地的科学研究
5.应依法予以适当的经济补偿
6.应作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