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

纸书售价: 41.6 纸书定价:¥52.0 电子书售价: 20.8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第一节 何谓社会建设
第二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 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
三 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实践要求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史的研究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研究
(三)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历史经验的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全书结构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建设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一 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历史回顾
二 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历程
三 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容
(一)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前提性条件
(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
(三)政治上层建筑是社会有机体中上层性的有机构成部分
(四)社会意识是社会有机体的观念性构成部分
四 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特征
(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类实践与交往活动中
(二)社会有机体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自我调节的共同体
(三)社会有机体中固有生产的统一是社会有机体更新的内在机制
五 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
(二)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
(三)坚持总体性原则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一)人的活动以及人的需要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二 政治解放的历史意义
(一)政治解放摧毁了封建统治,解除了人身依附
(二)政治解放使人获得了基本的人权
(三)政治解放把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人在政治上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三 政治解放的历史局限性
(一)政治解放只是让国家摆脱宗教的束缚,政教分离
(二)政治国家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
(三)政治解放不可避免地造成人的异化
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何以可能
(一)以人的依赖关系实现个体的发展
(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三)建立人的自由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一 民生思想的逻辑演进
(一)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
(二)基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民生思想
(三)唯物史观中的民生思想
二 民生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民生思想的基本要义:关心现实的人的存在性
(二)民生思想的价值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协调一致
(三)民生思想的人文体现: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
三 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统一
(二)注重科学发展与协调发展
(三)加快社会建设,关注弱势群体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批判
二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
三 社会保障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二)保障资金的来源问题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五节 列宁社会建设的思想
一 社会建设初衷是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
二 社会建设的目的是消灭社会差别
三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一)消灭贫困
(二)促进就业
(三)保证住宅
(四)社会救助
(五)提供公共社会服务
四 社会建设的创新是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社会管理
第二章 党对社会建设探索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苏联社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 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二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三 重视教育事业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社会建设的探索
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回顾
二 毛泽东对社会建设探索的积极成果
(一)社会公正公平的价值追求
(二)重视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
(三)探索适合国情的就业保障制度
(四)探索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三 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
(二)社会建设探索实践上的不成熟导致社会建设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使社会建设政治化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
一 经济市场化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地合理流转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四)分配方式多样化
二 政治民主化
(一)民主法治化
(二)领导干部更替制度的建立
(三)强调合作、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三 文化多元化
(一)文化多元化
(二)文化产业化
(三)文化的去意识形态化
第三章 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调整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建设
一 实现社会关系的拨乱反正
二 实现社会阶层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改革开放起步和展开阶段的社会建设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 社会主义本质论
三 实现安定团结的局面
四 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五 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
六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建设
一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二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 人民根本利益理论
四 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 分配制度的发展
六 重视各社会阶层的地位作用
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八 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社会建设
一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
二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三 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四章 社会建设总体战略的理论认识
第一节 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社会建设是宏阔的系统工程
一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三节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 为实现群众利益的不懈追求
二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第四节 社会建设的原则是公平正义
一 权利公平是内在要求
二 机会公平是重要准则
三 规则公平是外在形式
四 分配公平是重要标志
第五章 社会建设总体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发展社会事业的理论与实践
一 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性
(一)加快发展教育
(二)加强社会保障
(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五)完善社会管理
二 发展社会事业的目标原则
(一)要做到学有所教
(二)要做到劳有所得
(三)要做到病有所医
(四)要做到老有所养
(五)要做到住有所居
三 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举措
(一)发展社会事业,要优先发展教育
(二)发展社会事业,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发展社会事业,要妥善解决就业问题
(四)发展社会事业,要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五)发展社会事业,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 培育社会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一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二 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三 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三节 加强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
二 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三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四节 优化社会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一 优化社会组织结构
二 调整社会阶层结构
三 统筹城乡社会结构
四 改善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
第五节 整合社会价值的理论与实践
一 整合社会价值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不动摇
(三)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动摇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动摇
第六节 动员社会力量的理论与实践
一 社会动员的作用
二 社会动员的创新和发展
(一)创新社会动员体制
(二)提升社会动员能力
(三)丰富社会动员形式
第七节 协调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
一 正确认识社会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一)矛盾内容的利益性
(二)矛盾主体的群体性
(三)矛盾成因的复杂性
二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方法和原则
(一)坚定不移地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维护机制
(四)不断改进领导干部的作风
(五)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第六章 社会建设各领域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社会保障事业的理论探索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作用
(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
(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加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二 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
三 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
(一)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二)发挥政府的作用
(三)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四)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五)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
第二节 发展教育事业的理论探索
一 教育优先发展
二 保障人的受教育权
三 坚持教育的改革创新
四 推进教育公平
五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节 解决就业问题的理论探索
一 关于就业的地位和形势的认识
二 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
(一)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
(二)以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就业
(三)以劳动者、市场、政府相结合形成就业合力
(四)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
(五)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第四节 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探索
一 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演变历程
二 收入分配理论问题的探索
(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第五节 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探索
一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
(一)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阶段
(二)明确方向,促进发展阶段
(三)注重民生,科学发展阶段
二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的基本理论认识
(一)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
(二)始终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三)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统一
(四)始终坚持发展第一的原则
第七章 社会建设理论的评价
第一节 社会建设理论的特点
一 人本性特点
二 价值性特点
第二节 社会建设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 社会建设为执政党执政之需
二 社会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之要
第三节 社会建设理论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理论发展的重点问题
(一)改善民生关乎社会发展兴衰与政权兴亡
(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立足点
(三)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四)改善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二 利益多元化是社会建设理论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一)利益主体多元化
(二)利益来源多元化
(三)利益差距明显化
三 解决社会建设理论发展中利益矛盾的途径
(一)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建立并健全有效的利益冲突调解机制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