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集

纸书售价: 76.8 纸书定价:¥96.0 电子书售价: 38.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发展
走出苏联模式之后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文本学建构
一 在国家问题上的政治学纠结
(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国家消亡相联系,意味着国家的转型
(二)列宁对马克思思想的修改
二 马克思为什么讲要建立“个人所有制”?
三 真正的按劳分配是劳动者不仅得到工资收入,而且得到财产性收入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状况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走向:意识形态还是社会科学
1.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2.作为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二)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趋势:综合化与社会化
1.综合化中的差异性协同
2.社会化中的应用性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推进了西方社会科学的百家争鸣
(二)马克思主义推进了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功能使多学科视阈下研究具体问题成为可能
(四)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1.政治经济学关注资源配置问题,以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注重研究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性分析
2.政治学是研究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文化等各种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和蕴涵在这些现象之中的内在规律的社会科学
3.法学是研究法的专门学问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专注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构建的社会科学
4.中国对于社会学的定义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②
5.史学是研究人类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我国的史学发展源远流长,古代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学宝库
三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启示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贯彻到当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建构中
(二)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促进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多样性统一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四)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结合国情推进我国社会科学研究
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发展
一 分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实际,探讨了不发达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2.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
1.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探索了公有制新的内涵,创造性地区分了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
三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
1.分析按劳分配与等价交换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了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
2.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3.正确处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两极分化
四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和运行机制,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②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破解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相容的难题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统一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
论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一 关于劳动和生产力要素问题
二 关于生产力与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
三 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和规律问题
(一)关于生产力的要素
(二)关于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三)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四)关于生产力的多方面规定性
(五)关于生产力发展形式
(六)关于生产力标准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经济制度
中国马克思主义部门化历程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纲领建构——以卫生部门为例
一 卫生部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成功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成就
(三)改革后的艰难历程
(四)21世纪的新探索与新境界
(五)主要经验与启示
二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纲领构建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纲领发展
三 结语
社会运行:马克思与社会学家的对话
一 社会起点:马克思对其他社会学家的超越
二 社会运行:马克思对其他社会学家的评判
三 社会发展:马克思对社会学的愿景展望
马克思政治哲学论域中人文主体的建构
一 马克思政治哲学论域中人文主体的旨趣
二 马克思政治哲学论域中人文主体的异化
三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人文主体生存样态的批判展示
(一)对现代性视阈中人文主体生存样态的批判
(二)对后现代视阈中人文主体生存样态的批判
四 马克思政治哲学论域中人文主体的发展向度
(一)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间关系
(二)主—客—主及其相互间关系
五 结语
自由人联合体视野下现代公民和公民社会的诞生——马克思思想与现代公民学内在关联的一个个案
一 在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演进中,现代公民社会得以诞生
(一)社会联合体的历史演进
(二)当代世界正趋向于自由人联合体,并且伴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诞生
二 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中诞生了现代公民
(一)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现代人的形象”的历史变迁:从现代公民到具有自由个性的个人
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科学指导的前提与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当代中国学科的基本分类
(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科学指导的前提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在高校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基本方法
(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二)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1.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2.系统教育和先进的教育手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途径
马克思法学的形成轨迹
一 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学阶段
二 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学观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的过渡阶段
三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诞生阶段
四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成熟阶段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学研究:欧美、日本和中国
一 引言
二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欧美经济学研究
(一)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
(二)当代欧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观点
三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日本经济学研究
四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
五 借鉴与创新:中国经济学研究未来发展之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当代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
(二)运用唯物史观方法,深化认识和理解重大史学理论问题
(三)紧贴时代,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1.民族性
2.实践性
3.时代性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遇到的困惑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二)当代多元化思潮的冲击
(三)中国史学自身的困境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趋向
1.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
2.积极吸取西方优秀成果
3.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及现实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
(一)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
1.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规律
2.政治发展的必然性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规律
(二)政治发展的动力
(三)改革是重要的动力
(四)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是政治制度的建构与完善
(五)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是现实的人
1.现实的人是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
2.现实的人是政治发展的目标
二 现实启示
(一)政治体制改革要充分重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
(二)明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三)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
(四)积极推进政治制度化建设
专题二 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
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
一 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
二 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科学的解构
三 后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的推进
劳动、革命与自由——马克思和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
一 劳动:“自由的”还是“必然的”
二 革命:“解放”还是“暴力”
三 自由:“个性的”还是“公共的”
马克思与正义:从罗尔斯的观点看
一 解读马克思的正义思想
二 回应马克思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三 两种正义观的对话与融通
马克思早期法哲学的巴黎传统
一 向往巴黎与离开巴黎
二 巴黎的旧制与创世
三 论自由:托克维尔与马克思
解释与实践的重构:从生命表现到实践的解释——论马克思与狄尔泰解释学思想的差异与沟通
一 生命表现之为解释与实践关联的中介
二 实践的对象性之为生命解释自身的方式
三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自我确证:马克思与狄尔泰对于实践的不同理解
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另一种意识形态的消解——德里达的解构之思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新解
国外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的回顾与反思
一 前言:研究的背景
二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
三 萨特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
四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
五 结语:研究的展望
列宁与人类文化学:贡献及其启示
重建乌托邦:“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一 “乌托邦之后”的时代境况
二 乌托邦与教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一)“希望”的乌托邦:布洛赫的教育哲学观
(二)“让人成为主人”:弗洛姆的“社会主义”及其教育的指导性观念
(三)知识与学习:哈贝马斯“交往社会的乌托邦”的内在机制
三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试论詹姆逊后现代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底蕴
一 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理论:新的社会特质
(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分期理论
(二)晚期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三)詹姆逊对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 威廉斯三种文化理论:主导文化的凸显
三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不可逾越的视界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对实现和谐民族关系的当代价值
一 “历史合力论”的思想缘起
二 历史合力论的基本内涵
三 历史合力论对实现和谐民族关系的启示
(一)树立系统整体观念,发挥社会动力系统的合力,实现和谐民族关系
(二)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发挥经济因素的最终决定作用,但应注意克服唯经济决定论的舛误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主体价值,实现和谐民族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的影响
一 马克思主义与比较政治学研究对象与范式
二 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社会学理论预设、核心议题与主要流派
三 马克思主义与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特征与分支
“社会存在”和“社会事实”——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和迪尔凯姆社会学的原则界分
一 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及其社会学解释路向
(一)“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
(二)“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
(三)“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
(四)“社会事实”背后的理路澄清
1.“社会事实”的概念的提出,对于社会学甚至思想史来说都和理性自身寻求突破相关联,而且这种新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启蒙思想的一种继承
2.“社会事实”概念的确立受到孔德、圣西门传统的影响
3.“社会事实”概念同时蕴涵启蒙和反启蒙的因素
二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以及超越启蒙理性主义阐释路向及论证
(一)“社会存在”不是一个纯粹思辨的概念。
(二)“社会存在”是指向物质生活关系的领域
(三)“社会存在”具有历史性
巴赫金主体间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 在反映论氛围中出现窄化的问题
二 在排他的指令性研究中出现僵化的问题
三 在封闭性结构中出现独白化的问题
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哲学的科学化与对称哲学——评黄枏森教授“哲学科学化”的命题与体系架构设想
一 哲学科学化的内涵
(一)哲学科学化即哲学的实证化
(二)哲学科学化即哲学的人类化
(三)哲学科学化即哲学的美学化
二 哲学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一)五度空间观——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二)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形态的发展与哲学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三)危机后面是机遇——全球性金融危机与哲学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三 从抽象到具体——哲学科学化的逻辑
四 从独断到实证——哲学科学化的历史
五 哲学科学化的方法
六 对称哲学与科学发展观
在“事实”和“规范”之外:交往行动理论的异主体性视角
一 普遍语用学与交往行动的“三角构架”模式
二 从“主体间性”到“异主体性”
三 异主体性概念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借鉴意义
四 现实意义:从异主体角度看和谐社会与人际和谐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与思维科学研究——具体开拓的个案分析
一 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到思维科学研究
二 对思维现象的辩证分析与其理论构建
三 对原始思维的辩证分析
马克思主义逻辑方法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际运用
一 逻辑方法的哲学基础及其与历史方法的关系
(一)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目的相同,形式不同
(二)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密不可分,不可截然分开
(三)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需要互相借助
二 科学界定逻辑方法的适用范围
(一)从研究过程看,逻辑方法适用于制定研究框架
(二)从研究对象看,逻辑方法适用于阐述基本理论问题
(三)从研究内容看,逻辑方法适用于较宏观的研究
三 根据实际选择具体的逻辑方法
(一)综合的方法
(二)分析的方法
(三)比较的方法
(四)逆向考察的方法
四 注意到逻辑方法的语言特点
(一)从语句上看,多说明性语言,少描述性语言
(二)从段落及其关系上看,多严谨推理,少史料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现状检视及创新路径
一 现状检视
二 创新路径
马克思实践观的新解读及其方法论基础
一 生存与实存
二 实践的生存论意蕴
三 实践的生存论解读的方法论基础③
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走向博弈论的唯物史观
一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和贯彻实证主义的科学精神
二 以对人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的微观分析为起点
三 前期具有线性因果决定论色彩的结构分析模式
四 后期具有博弈论色彩的能动分析模式
五 结论:走向博弈论的唯物史观
空间的扩展与品位的提升:马克思知识论对知识社会学发展的意蕴
一 知识论对知识社会学的前提地位及知识社会学既有知识论前提的合法性
二 知识社会学的既有理论空间与品位
三 马克思知识论的实践取向及其基本意蕴
四 马克思知识论对知识社会学空间扩展与品位提升可能性的供给
五 结语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20世纪70年代后哈维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一 戴维·哈维——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开拓者
二 理论背景——从福特资本主义向后福特资本主义转变
三 资本积累——从城市空间的生产到新帝国主义“剥夺性积累”
1.城市空间生产理论
2.“空间定位”理论
3.新帝国主义的“剥夺性积累”
四 后现代批判——资本主义新一轮“时空压缩”的文化体验
五 戴维·哈维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创新评价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综论
一 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谱系
(一)自然主义研究方法
(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三)生命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中的解释学
(四)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研究方法
(五)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
(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史性转换
1.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的同一
2.唯物史观与“两个归结”的方法
二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整体化
(一)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
(二)在社会科学研究应用自然科学方法
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2000—2010年期刊的内容挖掘与分析
一 研究方法与论文收集
二 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现状
(一)论文发表数量与时间分布
(二)论文发表刊物特征
(三)论文作者特征
(四)论文研究层次
(五)论文研究主题
三 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热点
(一)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和成效
(二)不同政治学流派的比较和借鉴
(三)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四)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建设
四 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趋势
(一)强化学科建设,改善教程质量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提升理论高度
(三)理论联系实际,建设政治文明
(四)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五 结论和待改善之处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