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电子书 >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年刊.第1辑

Chin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 Volume 1

纸书售价: 71.2 纸书定价:¥89.0 电子书售价: 35.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走进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密林
一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
二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出“年刊”
三 为什么是在传播学领域
四 为什么是我们
往里去,向外走:开拓学术对话的国际空间
一 建构我们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二 移植、修正、创新
三 发挥本土学者的优势
四 挑战西方的本土化研究
五 打造有本土特色的华人社会传播理论
跨文化传播学的文化人类学根源:探寻过去以理解现在
一 第一个时刻:玛格丽特·米德和跨文化研究院
二 第二个时刻:爱德华·霍尔和海外服务中心
三 第三个时刻:雷·博威斯特和《访谈的自然历史取向》
四 结论
文化塑造过程模型的构建与Gudykunst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延伸
一 引言
二 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Gudykunst的个人偏好
三 从过程与问题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议题
(一)文化塑造过程模型
(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重要议题
四 对Gudykunst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评述和拓展
(一)有关文化背景的理论构建(“0”起点)
(二)从原生文化宏观语境到社会化微观语境(从“0”到“1”)
(三)个人的跨文化成长(跨越过程“X”)
(四)文化障碍和挑战(跨文化交际学必须面对的障碍“B”)
(五)体验文化的途径(干预或交流过程“P”)
五 结语
信息国际流通之利弊
一 信息自由流通,国际关系中的历史性要素
二 国际电台被忽视的作用
三 新闻图像的国际化
四 国际“逆向传播”的兴起
五 信息全球化受质疑
六 网络:国际信息传播新空间的边界
七 国际新闻新来源
八 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自由流通
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
一 我能够交流吗?
二“我、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如何走向自由、平衡?
三 文化的多样性统一如何可能?
四 如何面对媒介作为桥与沟的双重文化角色?
五 跨文化传播的思维路径
全球传播的重构和“中印一体”的崛起
一 反思媒体领域“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
二 中国崛起:从说辞到现实
三 全球宝莱坞及其他领域
四 另一种全球化:中国+印度=中印一体
五 中印和全球媒介研究
六 去美国化的媒介研究
产业与主权: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的双重逻辑
一 转型社会背景下中国的跨文化大众传播研究
二 产业化与影视产品跨文化传播:贸易逆差和全球本土化
(一)资本逻辑与中国影视产业的崛起
(二)贸易逆差与中国影视产品出口的“软”实力
(三)全球本土化:超越国界的合作共赢?
三 文化主权与影视产品的跨文化传播:国家行为与市场规制
四 产业、主权与多样的中国跨文化传播主体
欧洲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挑战与新路径
一 跨文化能力、跨文化素养和跨文化对话
二 文化与传播:相互间巧妙的连接
三 文化与传播的相互作用:互动层面
(一)社会意义/辞典
(二)言语行为
(三)话语组织
(四)话题
(五)直接性/间接性
(六)登记
(七)韵律学或说话方式
(八)非言语类表达
(九)特定文化的价值观/态度
四 文化与传播的相互作用:社会契约层面
五 亚洲的跨文化比较:霍夫斯泰德
六 其他与亚洲有关的跨文化研究:托马斯、施瓦兹、全球研究、英格尔哈特
七 转向文化与传播相互作用的深层次理解:思维过程的不同
八 学习如何看待文化:从“照镜子”到“深入其中”
九 如何实践跨文化传播的对话:中国—芬兰职业领域合作案例
十 反应与暗指
跨文化传播在新加坡的发展趋势研究
一 简介
二 学术文章的筛选标准
三 结论
俄罗斯跨文化交际研究及在我国的借鉴状况
一 中俄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起步阶段
(一)俄罗斯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开端——语言国情学
(二)俄罗斯国情和俄语语言国情学在我国的引介与研究
二 语言国情学向语言文化学的转向
(一)俄罗斯从语言国情学到语言文化学的历程
(二)中国俄语学者的研究状况
三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的引介与开拓性研究阶段
(一)俄罗斯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现状
(二)中国俄语学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状况
四 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与框架
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模型
二 后续研究
三 结论
传播个体、跨文化与新媒体:传播能力研究的新动向——基于对中文核心期刊、CSSCI索引期刊文章的分析
一 引言
二 研究过程
(一)样本选择
(二)论文选取
(三)文献影响力统计
三 传播能力研究热点分析
(一)基础理论研究
(二)个体传播能力
(三)媒体传播能力
(四)国家传播能力
四 讨论:传播能力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一)我国传播能力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二)我国传播能力研究的未来趋势
五 总结
近代新疆汉人主体研究建构——新疆汉人社会研究之一
一 边政学与新疆汉人研究的缺失
二 近代新疆主体研究理论思考①
(一)新疆地缘地域人文格局
(二)动态结构主义与晚近新疆群格关系特征
(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动态论”与晚近新疆权力格局
(四)层级分析:晚近新疆诸级层面的主体分化
(五)民国时期新疆地缘政治格局
(六)记忆与记录叠合:民国时期新疆研究主体资源
三 民国新疆汉人社会的生成
(一)晚近迁移新疆的汉人
(二)政军中心之经营①
(三)迪化及南北疆汉、满、回连城
(四)政治重心与经济中心的汉文化认同
(五)商域与权势
(六)移民主体社会生成
四 历史与学理意义
通过经由介导的社会互动走向自我心理功能:维果斯基文化发展理论之于旅华美国人文化适应的应用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内化:从人际间心理功能到自我心理功能的飞跃
(三)近侧发展区
(四)维果斯基理论在跨文化适应中的适用
三 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四 研究结果
(一)近侧发展区的最低层级
(二)借助经由介导的社会交往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朝向自我心理功能的内化
五 总结和讨论
符号的活用:美国总统奥巴马印度尼西亚大学演讲的修辞策略分析
一 符号聚合理论与意识图景
二 语意图景与幻想主题
(一)印尼形象的语意图景
(二)美国与印尼关系的语意图景
(三)美国形象的语意图景
三 奥巴马演说的修辞策略
四 结论与讨论
影视剧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一 文化语境适应
二 文化心理关照
三 文化主题重构
四 结束语
文化语境与媒介话语的意义生成及传播
一 文化语境决定认知框架
二 中西文化语境差异性比较
三 中西文化语境下的意义交往习惯
四 结语
旅游与跨文化传播新探
一 旅游:跨文化传播的渊薮
二 旅游跨文化传播研究:筚路蓝缕
三 从“旅游”特色到现实关切:当下旅游跨文化传播的几个重要议题
四 结语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