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首都经济圈生态区研究

纸书售价: 79.2 纸书定价:¥99.0 电子书售价: 39.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主要内容
理论篇
第二章 生态理论基础下的都市圈空间演化
第一节 生态区与生态区划理论
一 生态区的概念
二 生态区划的内涵与意义
三 生态区划标准与指标体系
四 都市圈生态区概念辨析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一 生态位理论
二 互利共生理论
三 协同进化理论
四 耗散结构理论与混沌理论
五 环境承载力理论
第三节 都市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演化机理
一 都市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二 都市圈生态系统演化机理
第四节 都市圈生态空间构建与优化
一 城市生态空间的组织与特征
二 国外都市圈生态空间建设案例
三 都市圈生态空间组织优化理论
第五节 都市圈生态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协调机制
一 都市圈的生态功能
二 都市圈生态功能的影响因素
三 都市圈生态功能的协调机制
第三章 贫困问题理论与贫困测度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类别
一 贫困的概念
二 贫困的界定——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三 贫困的类别
第二节 贫困的测度及其指标
一 贫困的测度
二 贫困测度的若干指标
第四章 二元结构理论与区域非均衡发展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
一 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二 结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发展经济学的复兴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及其进展
一 理论解释
二 现实解释
三 刘—费—拉模型
四 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五 二元经济结构出现原因和解除路径
六 多元结构的实践路径
七 结构效应的深化研究
第三节 区域均衡发展与结构转型理论
一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二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适用性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
寻因篇
第五章 环京津区域经济、人口、城乡发展基本现状
第一节 环京津区域经济总量特征
一 经济发展
二 居民生活水平
三 外资、外贸发展
第二节 经济结构特征
一 环京津地区产业结构
二 环京津地区经济结构变动趋势
第三节 人口与城乡分布特征
第六章 环京津区域贫困产生的自然因素
第一节 环京津贫困带形成的自然原因
一 特殊的区位因素
二 恶劣的自然因素
三 严重超采和退化的资源条件
四 自然生态空间碎片化明显
五 水资源匮乏,水污染日益严重
第二节 生态环境系统破坏的影响
一 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水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二 湿地减少、湖泊萎缩、地圈干化直接影响气候变化
第三节 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和沙尘暴的影响
一 坝上草原过度开垦,土壤风蚀沙化严重
二 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道沙化、水库淤积
三 污染物汇聚,水资源污染严重
四 海洋海岸及污染
第四节 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安全的保障作用
第七章 环京津区域贫困产生的产业和经济因素
第一节 转型时期环京津区域部门二元结构的影响
一 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 京津冀地区的人口流动与聚集
三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 贫困区域的农民收入差异分析
五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分工与竞争
第二节 环京津区域经济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影响
一 第一产业结构特征
二 第二产业结构特征
三 第三产业结构特征
四 京津冀主导产业结构比较
五 京津冀经济圈行政区划经济梯度分析
第三节 环京津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影响
一 河北省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
二 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需求的演变
三 天津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需求的演变
四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需求的演变
五 结论
第四节 环京津区域资源空吸与极化的影响
一 二元户籍制度是制约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
三 环京津区域农村的极化层级影响
第八章 环京津区域贫困产生的政策及制度因素
第一节 环京津区域非均衡态势的历史考察
一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二 第二阶段:1979—1995年
三 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
第二节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致贫原因
一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的形成和产生的后果
二 贫困型失地农户的情况分析
三 土地失衡制造新的贫困人口
第三节 水资源贡献与使用制度“占补失衡”的影响
一 环京津区域的滦、潮河流域生态及水资源情况
二 上游地区遭受的旱涝损失及巨大影响
三 生态建设与水资源保护
四 滦、潮河流域生态与水环境问题
五 生态环境效益与建设保护成本共担的机制
第四节 环京津带生态友好型发展研究
一 环京津带二元结构突出的态势:相关变量
二 构建生态型经济和社会功能体系
三 生态型产业发展对生态性发展的促进
四 人口控制和劳动力优化是生态性发展的重要措施
五 城镇发展对生态性的影响
六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政策篇
第九章 贫困问题缓解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角度的国际贫困问题
一 国际上贫困形成理论与评价
二 世界贫困状况概述
三 中国贫困状况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国外缓解贫困的实践
一 美国的“南部地区政府和国会实施扶贫计划”
二 法国的“山区建设计划”
三 欧盟的“基金援助”
四 德国的“拨款和贷款政策”
五 印度的“看东北政策”
六 日本的“发展农业基础建设”
第三节 缓解贫困措施的借鉴与启示
第十章 首都经济圈生态区的政策思考
第一节 促进环京津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平衡
一 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
二 自然保护区建设
三 公益生态建设的机制与措施
第二节 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效率
一 产业发展的体系
二 产业发展的合作
第三节 调整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与决策体制
一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二 区域治理的协调机制
建设篇
第十一章 首都经济圈建设目标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新动势
一 知识、技术型服务业的新动向
二 “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地位的提升
三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四 以产业集聚为依托的世界城市群
五 产业融合与大服务
六 “世界工厂”全球迁移与控制力集中
第二节 我国应对挑战的战略调整
一 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转型
二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举措
三 以文化创意产业促软实力的复兴
第三节 世界城市功能结构的演变
一 城市功能结构形成演变的基础理论
二 世界城市功能结构形成演变机制研究
第四节 城市化过程与地域空间特征
一 北京城市功能结构研究
二 中国城市化基本进程
三 城市蔓延与扩散思想
四 我国新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首都经济圈生态区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发展
一 在经济全球化中区域经济突起
二 产业群与产业集群战略
三 以区域产业集聚为依托的世界城市群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经济协调发展
一 首都经济圈功能定位
二 关于首都经济圈产业链与产业带发展
第三节 首都经济圈就业变动趋势
一 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变动趋势
二 首都经济圈将进入产业结构有序递升的新时期
第四节 首都经济圈2020年的就业、人口规模与空间布局
一 京津冀地区的人口流动与聚集
二 2020年首都经济圈就业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的人口规模
三 城镇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态趋势
第十三章 首都经济圈生态区的功能布局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对城市群的带动
一 21世纪初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 空间布局的调整与结构郊区化
三 北京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四 前瞻北京经济与城市建设的政策性取向
第二节 轴带拓展与城市结构的趋势
一 人口职业空间布局与区县功能分析
二 人口昼夜流动的评价
三 影响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四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五 推进城市多中心的发展格局
第二节 城市圈层重构与城市发展的转型
一 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特点
二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的适度
三 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理性预期
第三节 首都经济圈世界级大城市群的顶层设计
一 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形成机制
二 促进首都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加速形成的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