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思明提升:共同缔造中的基层治理现代化

纸书售价: 92.8 纸书定价:¥116.0 电子书售价: 46.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一 双重转型中的政府治理不适应
(一)无限权力与无限责任
(二)主导性与包办性治理
(三)单向度与强制性治理
(四)治理思维的滞后与惯性
二 深化改革中的治理创新新常态
(一)实现现代国家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期待的必然选择
(三)应对基层新情况、新问题的客观要求
三 政社互动中的基层治理现代化
(一)完善公共服务,构建回应政府
(二)发展社会组织,推进协同治理
(三)扩大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
(四)激活社区自治,夯实治理基础
理论篇
第一章 寻找基层治理的突破口
第一节 老厦门遭遇新挑战
一 政府社会管理方式传统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
二 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热情不高,尚未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三 中等收入社会问题逐渐凸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风险时期
第二节 共同缔造:拉开社会治理的序幕
一 为改革想招,共同缔造美丽厦门
二 促改革发力,全面建设幸福思明
三 让改革落地,一起营造和美社区
第三节 建设美丽厦门示范城区
一 着眼社区空间平台提升
(一)规划公共活动空间
(二)打造公共活动平台
二 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一)凝聚党群组织力量
(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
三 打造社区发展特色模式
(一)探索老社区自治共管模式
(二)探索新社区居民多元共治模式
(三)探索“城中村”转型升级治理模式
四 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优化
(一)推动社区服务效能化、信息化
(二)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化、特色化
(三)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化、网络化
五 推进社区共同精神营造
(一)打造特色风尚
(二)增进社区认同
六 推进社区体制机制创新
(一)创新激励激活机制
(二)创新评议评价机制
第二章 以转型为突破提升城市治理
第一节 多元共治实现系统治理
一 转变政府思维,树立共治理念
(一)学习培训转变观念
(二)专家指导明晰思路
(三)外出考察拓展视野
二 激活社会活力,凝聚共治共识
(一)营造氛围,让群众走出来
(二)同驻共建,将企业拉进来
(三)因需而为,把组织引进来
三 理顺组织关系,完善共治体系
(一)理顺不同层级行政组织间关系
(二)理顺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关系
(三)理顺行政组织与自治组织关系
第二节 法治同行促进依法治理
一 树立法治思维,优化改革环境
(一)法治入头脑,提升政府法治理念
(二)法治进社区,培养居民法治意识
(三)法治融城市,营造社会法治氛围
二 坚持法治理念,完善制度保障
(一)制定治理创新改革方案
(二)制定社会组织发展规划
(三)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章程
三 运用法治方式,推进试点工作
(一)尊“法”调节利益关系
(二)靠“法”化解社会矛盾
(三)用“法”促进社区自治
第三节 复合精细推动综合治理
一 信息引领,治理技术精细化
(一)完善电子政务体系
(二)加快智慧社区建设
(三)丰富信息治理工具
二 德法并用,治理手段复合化
(一)强化舆论引导,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二)突出义工引领,形成良好城市风尚
(三)开展模范评选,构建争先创优局面
三 民主协商,治理方式人性化
(一)搭建多类型协商平台
(二)建构多样式协商机制
(三)丰富多元化协商主体
第四节 民生为本强化源头治理
一 推进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社区问题
(一)完善网格模式,实现无缝管理
(二)优化管理体系,推动服务提升
(三)创新工作思路,吸纳居民参与
二 开展参与式调解,高效化解社会矛盾
(一)广泛参与丰富调解主体
(二)因需而为创新调解形式
(三)政社互动健全调解体系
三 提升社会化服务,努力满足居民需求
(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二)提升特殊群体服务
(三)强化社区居民服务
第三章 以需求为导向提升政府服务
第一节 从划桨到掌舵,提升服务能力
一 划桨者:全能型政府的政府“错位”
(一)难以适应政府变革
(二)难以应对治理挑战
(三)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二 掌舵者:向回应型政府转型中的社会“缺位”
(一)群众参与缺失
(二)社会融合不足
三 服务者: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到位”
(一)品牌引领,提升政府服务效益
(二)政府购买,激活社会服务供给
(三)群众参与,创新自我服务方式
第二节 从单一到多元,丰富服务主体
一 转型:“政府包办”到“政府引导”
(一)政府包办的弊端
(二)政府引导的必要
二 革新:“政府主导”走向“多元互动”
(一)激活社会,培育组织
(二)开拓市场,引导企业
(三)发动群众,自助服务
第三节 从包办到市场,创新服务方式
一 “政府包办”的逐步退出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配给制传统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包揽式退出
(三)深化改革时期的均等化目标
二 公共服务的“多中心”供给模式逐步形成
(一)政府主导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二)政府购买拓展公共服务
(三)“社工带义工”补充公共服务
三 “多中心”的亮点:以社会化与市场化为突破口
(一)以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全覆盖
(二)以市场化服务实现社会组织全响应
第四节 从政府到社会,推进服务评估
一 社会评议的需求与价值
(一)满足群众参与的需求
(二)完善社会治理的需要
(三)促进民主发展的要求
二 多措并举创新评议方式
(一)开展项目评议
(二)开展过程评议
(三)开展效果评议
三 多方参与健全评议机制
(一)建立群众与社区双向评议机制
(二)建立政府与社区双向评议机制
(三)建立物业服务多方评议机制
第四章 以共同为核心提升社会参与
第一节 “以奖代补”撬动全员参与
一 稳扎稳打,推进“以奖代补”
(一)发掘民意,激发群众参与活力
(二)试点先行,发挥先进示范作用
(三)谋定后动,合力推进“以奖代补”
二 注重长效,出台“实施办法”
(一)因地制宜出台“办法”
(二)坚持标准应用“办法”
(三)注重实效落实“办法”
三 规范运行,保障“人人参与”
(一)四类项目保障人人均愿参与
(二)三种方式保证人人均可参与
(三)规范管理确保人人有效参与
第二节 “同驻共建”动员单位参与
一 以工作机制领导单位参与
(一)构建共建组织架构
(二)规范共建工作方法
(三)完善共建保障机制
二 以社区共建组织单位参与
(一)公共事务协商共办
(二)公益事业联合举办
(三)社区家园协同共建
三 以共建方式创新保障参与
(一)利益共享
(二)活动共办
(三)平台共建
第三节 “认捐认管”激活群众参与
一 完善机制,夯实认领基础
(一)制定“认捐认管”实施办法
(二)明确“认捐认管”管理主体
(三)发挥社区自治小组主体作用
二 强化激励,激发认领活力
(一)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二)运用利益引导功能
(三)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三 扩展项目,创新认领形式
(一)公共空间认管
(二)公共设施认捐
(三)公共绿地认养
(四)公益项目认领
第四节 “社区规划”引入专家参与
一 “工作坊”概念引入背景
(一)文创村遇发展瓶颈
(二)共同缔造试点契机
二 专家推动群众深度参与
(一)搭建沟通桥梁
(二)确保群众参与有效
(三)“集成”群众建议为整治方案
三 专业引导助力社区规划
第五章 以社区为基础提升居民自治
第一节 减负放权促进社区归位
一 给社区定位
(一)明确社区功能角色
(二)明确街居权责边界
(三)明确居站职能分工
二 向社区放权
(一)下放管理服务权
(二)整合资源调配权
(三)扩大经费支配权
(四)赋予监督评议权
三 为社区减负
(一)进行工作事项减并
(二)扩大专项服务购买
(三)实行社区工作准入
第二节 房前屋后挖掘自治活力
一 搭建小载体,牢固自治基础
(一)培育群众自治组织
(二)发展居民互助组织
(三)孵化社区微型组织
二 实施小项目,找准自治切口
(一)集民意发展共谋
(二)聚民力家园共建
(三)汇民智事务共管
三 开展小活动,丰富自治内容
(一)开展休闲娱乐活动
(二)开展邻里互动活动
(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节 机制创新助力自治运转
一 多措并举完善自治规范
(一)制定社区自治章程
(二)完善居民议事制度
(三)建立监督评议制度
二 多元筹资强化资金保障
(一)发动居民自筹
(二)实施“以奖代补”
(三)开展公益创投
(四)吸收爱心资助
三 多方参与丰富自治主体
(一)社区居民参与机制
(二)城市义工协作机制
(三)专业社工引领机制
(四)辖内单位联动机制
第四节 分类治理创新自治模式
一 因需而为,推进多层级多梯次自治
(一)完善社区大单元自治
(二)实行网格小单元自治
(三)开展楼院微单元自治
二 因势利导,推进多类型多样化自治
(一)探索新城区社区业主自治模式
(二)探索老城区社区邻里自治模式
(三)探索特殊社区开放自治模式
第六章 以精神为根本增进改革福祉
第一节 品牌活动营造特色文化
一 推陈出新,发扬本土文化
(一)文化传承:“闽南文化进校园”从教育抓起
(二)文化重塑:文化旅游挖掘人文价值
(三)文化再生:广场活动带动文体繁荣
二 兼收并蓄,推广对台文化
(一)“郑成功文化节”连年举办
(二)“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落成
三 弘扬公益,培育互助文化
(一)“义工文化”引风尚
(二)“爱心系列”汇慈善
(三)“校园道德讲堂”立模范
(四)三个关爱传能量
第二节 家园情感增进社区认同
一 注重人际互动,身份归属感深化
(一)从生人社区到熟人社区
(二)从外来人口到本地融入
二 实现精神营造,文化幸福感提高
(一)打造特色风尚,社区精神各美其美
(二)激发草根创作,家园情感共寄托
三 强调自治管理,公共责任感增强
(一)自治公约文明遵守
(二)义务认领唤起公德
第三节 志愿精神引领城市风尚
一 志愿组织推介“美丽”,动员全民参与
(一)志愿者联合会统筹协调
(二)城市义工协会成有力号召
二 多元平台演绎爱心,丰富活动形式
(一)定点服务:志愿服务点交织成片
(二)嵌入服务:与公益项目有机融合
(三)自办服务:义工活动丰富多彩
三 保障制度创新设计,完善运行机制
(一)优化义工培训发展机制
(二)健全星级义工激励机制
第四节 成果共享成就幸福思明
一 “智慧”城区满足居民身心发展
(一)文教惠民促进学习提升
(二)科技发展变革生活方式
二 “财富”积聚优化居民创收环境
(一)文明旅游吸引游客,实现旅游富民
(二)老旧小区自治管理,开辟经费来源
三 “生态”和谐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一)居住环境大变样,房前屋后更加“美”
(二)空间平台广延伸,男女老少更加“乐”
(三)公共服务成体系,城市生活更加“优”
四 “平安”创建提供居民安全保障
(一)排查隐患,保证居家安全
(二)自主联动,推进公共安全
个案篇
巷自治:老旧社区治理的新探索——基于思明镇海社区九竹巷小区的调查
一 内外驱动:巷自治产生的背景
(一)困境:老旧片区的烦恼
1.物业进不来
2.业委会难成立
3.入室盗窃案高发
4.居民服务跟不上
(二)探索:改变面貌的努力
1.社区的探索:大党委会议和网格化管理
2.居民的努力:“有赖阿姨在,我们都很省心”
(三)契机:共同缔造的启动
二 自治下沉:巷自治的形成
(一)“金色梦想小区”构想的提出
(二)居民意见的征集
(三)自治小组的成立
三 自治运行:巷自治的开展
(一)治安维护撬动自治进程
1.安装、维修防盗门
2.安装监控、楼院灯
3.雇请保安
(二)空间改造吸引居民参与
1.开心菜园
2.梦想花园
3.户外健身器材
4.“话仙”长廊
5.白阿姨的石凳
(三)开发财源解决管理经费
1.收取停车费的启示
2.公益创投的探索
(四)多样活动密切邻里关系
1.感恩邻里节:“我的节日我做主”
2.邻里互动活动:“社区活动丰富多了”
3.志愿服务活动:“演绎小区内在美”
四 延伸讨论和思考
(一)自治单元决定自治的有效性
(二)巷自治的逻辑分析
1.依托政府和社区的牵引指导
2.创造居民的共同利益
3.成立多样的自治组织
4.建构持久的共同体意识
(三)九竹巷自治的局限和不足
1.九竹巷自治是在独特的自身条件和政策环境下形成的
2.九竹巷自治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同心共筑:城市无物业老旧小区的自治范本——基于思明区鹭江街道小学社区小学路老旧片区的调查
一 内外交困:无物业小区的治理困境
(一)住房改革后的难题
1.收入低,物业难进
2.设施旧,公维金难申请
3.秩序差,服务难到位
(二)社区服务力不从心
(三)居民自治活力不足
1.“只有热心人不够”
2.自治事务有限
二 内生外动:无物业自治示范小区的产生
(一)政策机遇:老旧小区改造的推行
1.小学路140号的幸运
2.居民从“你建我看”到“参与共谋”
(二)“建好容易管好难”:自治萌发
1.热心人达成共识
2.业委会筹备组的组建
3.业委会正式成立
三 示范运行:示范小区自治的开展
(一)“钱从哪里来?”:停车场上自筹经费
1.业主意见的征集
2.停车位的分配
3.停车费的收取
(二)“物业怎么管?”:公共空间自给服务
1.免费的电动门禁卡
2.爱心构筑的门卫值班室
3.需者共建的网球场
(三)“居民也得动起来”:活动里的精神融合
1.“六一”送爱心
2.小区跳起了广场舞
3.“最美阳台”大家评
四 范本效应:无物业小区自治的推广
(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契机
(二)小区的效仿:“要和140号一样好”
1.可创收小区的自治
2.无围墙楼栋的自治
(三)社区的推进:“同心共筑我爱我家”的提出
1.自治组织同存共治
2.共捐共建:片区整体环境的提升
3.八队合一:艺术团活动促进精神共融
五 小结与讨论
(一)“同心共筑”自治管理的模式总结
1.成立自治组织
2.开辟经费来源
3.常见问题处理
(二)“同心共筑”自治管理的范本价值
1.以低成本运作构建完整社区
2.以可持续互动创新基层治理
3.以高参与氛围践行共同缔造
(三)局限和不足之处
1.对政府扶持的依赖
2.自治小组收费规范性被质疑
利益相关:老旧社区自治的动力基础——基于思明振兴社区的调查和思考
一 自治背景:无物业社区的三大顽疾
(一)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社区环境
(二)离城市越来越远的基础设施
(三)让居民愈加不满的服务水平
二 自治探索:困境中的努力
(一)社区的探索:创新服务理念
(二)居民的努力:主动自我管理
(三)外部的契机:共同缔造启动
三 自治开展:利益相关的牵引共治
(一)意见征集:居民利益的表达
(二)自治小组:共同利益的载体
1.民心公园自治小组
2.青春互助志愿者小组
(三)自治活动:共同利益的实现
1.重新安装技防门
2.美化社区涂鸦墙
3.反映民心的“民心公园”
4.24小时自助图书馆
5.石亭纳凉点升级改造
四 总结与思考
(一)利益相关:居民自治的动力基础
(二)运行逻辑:利益相关推动居民自治
1.意见征集,发现相关利益
2.资源配置,激活相关利益
3.社居互动,建构相关利益
(三)局限与不足
协商共治:旅游村自治的路径探索——基于厦门曾厝垵文创村的调查与思考
一 自治背景:遭遇发展瓶颈的渔村亟待治理
(一)无证经营:家庭旅馆经营没底气
(二)过度开发:渔村没有了特色
(三)租金纠纷:房东频涨租,“房西”无可奈何
(四)管理真空:环境脏乱、秩序紊乱等问题凸显
二 自治基础:传统的沿袭与组织的发育
(一)自治传统的延续
1.自治组织有收入来源,具备实体化运作的经济基础
2.自治组织实体化运作,定期开展自治活动
(二)村民自治组织的涵育
(三)经营者“青年创业协会”的孕育
1.组建基础:基于共同诉求的定期交流
2.座谈会升格,青年创业协会初具雏形
三 自治探索:搭建起“协商共治”自治体系
(一)拥有基础,业主协会抢先成立
1.责任自觉:发展困境催生村庄精英的自救意识
2.民间意愿与政府意图不谋而合,业主协会顺利成立
3.自治章程通过,自治有了根据
(二)主动融入,文创会站稳脚跟
1.文青节让青年创业协会迎来发展转折点
2.当好义务调解员角色,文创会逐渐站稳脚跟
3.正式挂牌:文创会取得合法身份
(三)坐上谈判桌,协商组建公议会
1.“垃圾桶事件”催生协商必要
2.专家点睛,公议会提上日程
3.各退一步,公议会终成立
(四)在谈判中妥协,“小宪法”诞生
(五)协商共治体系形成
四 自治开展:协作,让自治更有效
(一)携手动员民众共绘未来曾厝垵
(二)互相配合劝导民众支持改造
(三)共同维护曾厝垵公共秩序
(四)协同化解纠纷,促进社区融合
(五)齐心协力集民意凝聚共同精神
五 延伸讨论与思考
(一)共治成效:促进了社区融合
(二)自治上路的逻辑分析
1.利益驱动是源动力
2.政民意图契合是关键
3.政府引导是催化剂
(三)自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多元共治:老旧商圈治理的新探索——基于思明区中山路商圈的调查
一 治理创新的问题与缘起
(一)辉煌的历史
(二)今日的困境
1.破旧的招牌
2.逐利的商家
3.无力的政府
4.强敌的崛起
二 破解困境的探索
(一)街景的再造
(二)业态的整合
(三)步行街的诞生
(四)文化底蕴的提升
三 多元共治的开展
(一)引入企业,开启共治进程
1.新困境的显现
2.鑫中华投资公司的诞生
3.鑫中华的探索
(二)成立商会,培育自治力量
1.新需求的产生
2.应势而起的商会
(三)居民参与,构建多元格局
1.居民的苦恼
2.迟来的福音
四 一核多元模式的形成
(一)一核多元架构的初步探索
(二)一核多元格局的形成
(三)内外兼修的发展策略
1.内部资源的再夯实
2.人文关怀的再提升
3.外部品牌的着力打造
(四)一核多元模式的治理效果
1.自由的实现
2.秩序的实现
3.“拳头似的”发展
五 延伸讨论和思考
(一)治理主体的代表性决定治理的有效性
(二)治理主体的适时性决定治理的有效性
(三)自由与秩序的和谐统一是有效治理追求的目标所在
(四)多元共治的逻辑分析
1.基础:共同的内在需求
2.关键:政府的引导
3.核心:多元参与和协商议事
(五)中山路商圈多元共治的局限和不足
1.中山路商圈具有独特的自身条件和政策环境
2.中山路商圈治理仍然存在困境和不足
复合自治:使社区运转起来——基于思明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的调查
一 复合自治的产生背景
(一)困境:社区如何有效运转
1.难于监督的物业公司
2.不作为的业委会
3.疲于奔命的居委会
(二)探索:社区与居民的双重努力
1.社区的探索:服务型社区建设与网格化管理
2.居民的努力:从文体兴趣小组到邻里互助小组
(三)契机:“共同缔造”的开展
二 复合自治的形成过程
(一)共同缔造的前期探索
1.“品质前埔北”:以社区服务为重心
2.居民意见的征集
(二)中间自治组织的建设:从社区到小区
1.社区联席会制度
2.社区层面:从共同缔造委员会到居民议事监督委员会
3.小区层面:从共同缔造小组到小区事务小组
三 复合自治的有效运行
(一)以体制创新理顺三方关系
1.对物业公司的监督:停车难的解决
2.业委会的换届
3.主动放权的居委会:找回自治
(二)以空间美化带动居民参与
1.“房前屋后”的美化
2.前埔健身公园的改造
3.公益认捐认管
(三)以多彩文化凝聚社区精神
1.前埔北之歌与永遇乐
2.文体超市
3.影视大篷车·幸福社区行
(四)以多元合力建设服务体系
1.社区企业的早教课堂
2.志愿者的“四点钟课堂”和互益性自助
3.政府购买的霞辉社工老年服务
4.信息化智慧社区建设
四 结论与讨论
(一)居民自治的复合模式
(二)中间组织建设使社区运转起来
(三)复合自治有效实现的基础
(四)反思与讨论
经验篇
改善政府让社会参与进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启动阶段的挑战、做法和建议
一 思明区推行“美丽厦门·共同缔造”面临的挑战
(一)群众参与难
(二)诉求满足难
(三)社会融合难
(四)工作开展难
二 思明区主要做法
(一)引导群众参与,构建决策共谋
(二)优化社会资源,推动发展共建
(三)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建设共管
(四)强化监督功能,坚持绩效共评
(五)改善公共服务,实现成果共享
三 进一步推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难点和建议
(一)提升认识水平,形成社会共识
(二)着力制度创新,破解管理难题
(三)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协同治理
牵引共治:破解成熟社区治理难题——厦门市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实践的思考与启示
一 改善政府,把共同缔造引进来,变“政府管理”为“政府治理”
(一)转变观念,引领政府治理方向
(二)创新机制,形成共治合力
(三)强化服务,突出政府改革重点
二 激活社会,把多元主体牵进来,变“单一治理”为“共同治理”
(一)营造氛围,让群众走出来
(二)同驻共建,将企业拉进来
(三)应需而为,把组织引进来
三 营造社区,把人民群众带进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
(一)做小事,实行微型治理
(二)分类别,促进差异发展
(三)建组织,引导群众自治
(四)搭平台,建立共治机制
四 建章立制,让基层自治转起来,变“经验做法”为“长效机制”
(一)突出持续,创新激活激励机制
(二)互动共治,完善群众参与机制
(三)共管互评,创新群众评议机制
五 牵引共治的启示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牵引共治的启示
(二)牵引共治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老城区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厦门市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探索与实践
一 改善政府,把共同缔造引进来,变“政府管理”为“政府治理”
二 激活社会,把多元主体牵进来,变“单一治理”为“社会共治”
三 营造社区,把人民群众带进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
四 建章立制,让基层自治转起来,变“经验做法”为“长效机制”
同心共筑:无物业老旧小区的自治运行——思明区鹭江街道小学社区“我爱我家”自治项目的实践
一 无物业老旧小区自治的经验做法
(一)自治组织同存共治,挖掘自治潜能
(二)环境整治同需共建,启动自治运转
(三)公共服务同享共评,增强自治活力
二 无物业老旧小区自治的显著成效
(一)居住环境从老旧变宜居
(二)物业管理从无序变有序
(三)居民意识从分散变融合
三 无物业老旧小区自治的范本价值
(一)以低成本运作构建完整社区
(二)以可持续互动确保良性治理
(三)以高参与氛围践行共同缔造
巷自治:城市老社区治理的新形式——基于镇海社区九竹巷创新居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
一 依巷而生:自治缘何而起
(一)自治单位过大,居民难参与
(二)利益纽带缺失,自治难民主
(三)行政自治相冲突,居民难作为
二 依巷而合:自治何以形成
(一)利益相关,共建共享
(二)地域相近,规模适度
(三)邻里相助,便于凝聚
三 依巷而治:自治如何运转
(一)划小单位,两级自治
(二)因需而为,成立组织
(三)民事民议,民主运行
(四)以奖代补,让民做主
四 巷自治的成效
(一)实现了行政与自治的相对分离
(二)协调了民主与发展的关系
(三)提升了居民自我服务能力
(四)促进了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 巷自治的经验启示
(一)自治下沉是社区治理的关键
(二)培育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点
(三)群众参与是社区治理的基础
(四)机制创新是社区治理的动力
以自组织化模式构建破解志愿服务难题——基于思明城市义工协会的调查和思考
一 思明区“自组织化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破解困境,推动自主化志愿服务
(二)强化管理,打造成长型专业队伍
(三)分类着力,创新可持续运行机制
(四)因需而为,探索多样化运作模式
二 思明区“自组织化模式”的成效
(一)引领培育了志愿服务文化
(二)推动建立了新型人际关系
(三)探索形成了自主化的志愿服务模式
(四)凝聚了社会参与共治的合力
三 思明区区“自组织化模式”的启示
(一)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民众的自发参与
(二)志愿服务的保障在于政府的引导支持
(三)志愿服务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建设完善
共同缔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厦门市思明区“共同缔造创新社会治理”的总结与思考
一 以精细治理为导向,构建回应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破解“服务梗阻”难题
(一)纵向延伸服务机构,实现服务“体系化”提升
(二)横向拓展服务内容,实现服务“多元化”提升
(三)纵横规范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制度化”提升
二 以激发活力为核心,创新多元协作,提升社会协同能力,破解“政府包办”难题
(一)政社合作,引入经济组织
(二)政社合作,激活社会组织
(三)社社合作,培育社区组织
三 以重塑民众为根本,拓展微治参与,提升群众自治能力,破解“主体缺位”难题
(一)体系重建,多层级构建自治网络
(二)组织再造,多形式促进自治提升
(三)机制复合,多层次提升居民参与
(四)文化牵引,多面向筑牢自治根基
四 以牵引共治为方式,深化共同缔造,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破解“中等收入社会难题”
(一)成效:以牵引共治破解“传统管治”难题,创新社会治理
(二)问题:多重约束难以汇力,体制障碍仍待破除
(三)建议:深化牵引共治,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复合自治:物业小区治理的新模式——基于思明前埔北社区住总小区的调查与思考
一 变单一为复合,齐心合力兴自治
(一)组织复合,多中心筑构自治网络
(二)制度复合,多层次筑造自治屏障
(三)文化复合,多面向筑牢自治根基
二 由他治到自治,协同运转铸成效
(一)扩大了居民自治参与
(二)提升了居民自治能力
(三)改善了居民自治效果
三 从自治到共治,转型升级启思考
(一)复合自治丰富了城市小区治理的形式
(二)多元主体参与是复合自治有效实现的基础
(三)制度创新是复合自治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四)复合自治是城市小区治理的发展方向
自治“孵化园”:培育基层自治能力的新探索——基于思明区鹭江街道家园服务中心的实践
一 搭建自助式服务平台,催生小区自治孵化中心
(一)独立设置,搭建政民互信“第三方”平台
(二)专业引领,提供自助服务“规范化”框架
(三)互动协调,培育服务共治“创新性”模式
二 从“无序”到“有序”,基层自治阶梯式前进
(一)孵化自治,触发了基层自治的主体意识
(二)哺育自治,迸发了基层自治的多样选择
(三)重构自治,激发了基层自治的自我强化
三 自治孵化中心的经验和启示
(一)自治能力匮乏是孵化中心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自助式服务平台是培育自治能力的有效形式
(三)基层自治模式的创新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核心
(四)基层自治创新的指向在于实现基层的有效治理
“长跑式”调解:城市治理提升的有效实现手段——基于厦门市思明区创新人民调解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一 调解体系从“单线”到“聚类”,使矛盾“不积压”
(一)多层级网络捕捉矛盾“苗头”
(二)多领域抓手削减矛盾“势头”
(三)多样化品牌化解矛盾“源头”
二 调解主体从“单薄”到“协作”,让矛盾“不发酵”
(一)多元化主体衔接,确保调解效度
(二)专业化主体对接,确保调解信度
(三)协同化主体连接,确保调解深度
三 调解形式从“单一”到“丰富”,促矛盾“不过夜”
(一)“网格式”让矛盾就地化解
(二)“参与式”助矛盾合力破解
(三)“自主式”使矛盾内部消解
四 “长跑式”调解助推治理提升的启示与思考
(一)新时期城市治理方式创新需挖掘有效的实现载体
(二)创新矛盾调解方式是推动社会治理提升的有效手段
(三)矛盾有效调解的核心保障在于多元主体参与
(四)基层矛盾有效调解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不断创新
服务牵引:城市社区协同共治的新探索——对厦门市思明区社工、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一 三社协同,将社区服务建起来
(一)社会工作为支撑,保障服务专业化
(二)基层社区为平台,实现服务体系化
(三)社会组织为载体,推进服务精细化
二 服务牵引,使社区治理转起来
(一)以服务激活居民参与
(二)以参与达成多元自治
(三)以自治实现社区善治
三 服务牵引的启示与思考
(一)服务牵引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形式
(二)多主体协同是服务牵引有效实现的基础
(三)服务牵引应该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改革方案篇
培育自治,依法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思明区治理创新实施方案(讨论稿)
一 总体目标
二 基本思路
三 基本原则
(一)依法治理原则
(二)主体功能原则
(三)整体联动原则
(四)顶层设计原则
(五)分步实施原则
四 厘清组织职能,健全治理体系
(一)区统筹
(二)街道治理
(三)社区服务
(四)自治单元自治
五 完善组织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一)街道治理结构
(二)社区治理结构
(三)自治单元(小区、片区、楼栋)治理结构
六 几项具体工作
(一)推进社区分类定级、动态管理
(二)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引导
(三)探索不同类型社区的治理方式
七 制度保障
(一)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二)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三)加强考核评估机制
(四)完善社区自治制度
(五)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八 改革步骤
(一)摸底调查阶段
(二)探索试点阶段
(三)论证评估阶段
(四)总结推广阶段
九 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三)分工明确,共同参与
(四)加强宣传,培育典型
(五)科学考核,力求实效
思明区社会治理创新实施方案
一 改革背景
(一)区情概况
(二)试点街道概况
二 总体目标
三 基本思路
四 改革原则
(一)依法治理原则
(二)主体功能原则
(三)整体联动原则
(四)分步实施原则
五 治理结构
(一)区级层面
1.深化主体功能区建设
2.理顺区——街——社区管理体制
3.继续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4.加强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引导
5.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服务机制
6.积极推进信息化治理
7.健全激励保障体系
8.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二)街道层面
1.调整街道机构设置
2.理顺街道与社区的关系
(三)社区层面
1.社区分类治理
2.试点社区自治架构
3.社区减负放权
六 改革步骤
(一)摸底调查阶段(2014年5月10日—2014年5月31日)
(二)探索试点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15日)
(三)论证评估阶段(2014年7月16日—2014年7月31日)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4年8月1日开始)
七 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三)分工明确,共同参与
(四)加强宣传,培育典型
(五)科学考核,力求实效
中华街道社会治理创新实施方案
一 改革目标
二 改革原则
(一)依法治理原则
(二)权责对等原则
(三)分类治理原则
(四)便民利民原则
三 改革措施
(一)街道层面
1.梳理街道职能清单
2.优化街道治理结构
3.创新行政服务模式
4.理清街道和社区权责边界
(二)社区层面
1.完善社区治理架构
2.探索“居站分离”有效实现形式
3.完善自治单元架构
4.探索社区分类治理模式
四 保障机制
(一)纵向保障机制
1.创新评议评价机制
2.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3.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二)横向运行机制
1.健全志愿服务机制
2.继续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3.加强社会组织的扶持与引导
4.完善群众参与机制
五 推广特色做法
1.推广美丽工坊和爱心小屋品牌项目
2.推广居民议事厅、警民恳谈会等社区议事机制
3.完善中山路商圈管理模式
4.创新区域化党建引领工作模式
5.推广“123+321”综治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六 改革步骤
(一)摸底调查阶段(2014年5月10日—2014年5月31日)
(二)探索试点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15日)
(三)论证评估阶段(2014年7月16日—2014年7月31日)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4年8月1日开始)
滨海街道社会治理创新实施方案
一 改革背景
二 改革目标
三 改革原则
(一)依法治理原则
(二)权责对等原则
(三)分步实施原则
四 完善街道社会治理架构
(一)理清街道纵向及横向权责结构
1.理顺街道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2.理顺街道内设机构之间的关系
3.理顺街道与社区的关系
4.理顺街道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二)理清社区纵向及横向治理结构
1.在社区一级实行“大单元自治”
2.社区以下实行“小单元自治”
3.微单元实行精细化自治
(三)梳理村改居社区小单元自治发展模式
1.强化整体规划,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2.规范资产管理,推动经济特色发展
3.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4.完善社会治理架构,提升社会共治水平
5.注重村落历史文化传承,增进社区认同感
五 运作保障机制
(一)健全财政保障机制
(二)建立“9+1”队伍长效管理机制
(三)健全社区公众参与机制
(四)健全民主评议监督机制
(五)建立“社会治理”导向的社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六)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指导与评价机制
六 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查阶段(2014年5月10日—2014年5月31日)
(二)探索试点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8月31日)
(三)论证评估阶段(2014年9月1日—2014年9月30日)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4年9月1日开始)
无物业小区治理创新实施方案
一 总体目标
二 基本原则
(一)依法依规原则
(二)层级自治原则
(三)分类治理原则
(四)灵活多样原则
三 治理架构
(一)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二)完善自治单元治理架构
四 工作重点
(一)开展楼栋自治
1.根据利益相关的原则划分楼栋
2.成立楼栋自治小组
(二)实行片区自治
1.根据地域相近的原则划分片区
2.成立片区理事会
3.成立片区业主委员会
4.成立片区自治会和监事会
5.完善片区功能性自治组织
五 保障措施
(一)理顺层级关系
(二)强化监督评议
(三)完善自治保障
六 实施步骤
“村改居”社区治理创新实施方案
一 总体目标
二 基本原则
(一)依法治理
(二)因地制宜
(三)典型示范
(四)顺应民意
三 治理架构
(一)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二)完善自治单元治理架构
四 工作重点
(一)完善“村改居”社区治理架构
(二)建立多元化物业管理费投入机制
1.以奖代补
2.对困难家庭实行减免政策
3.由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承担
4.业主承担
(三)在居委会的指导下成立业主委员会
(四)发挥农村传统自治组织功能
五 机制保障
1.投入机制:政府购买服务
2.激励机制:以奖代补
六 实施步骤
新型社区治理创新实施方案
一 总体目标
二 基本原则
(一)党委领导
(二)依法依规
(三)层级自治
(四)分类治理
三 治理架构
四 具体措施
(一)理顺关系,强化社区服务
1.理顺四对关系,完善治理体系
2.依托社区服务站,服务社会组织
3.以组织为载体,构建文化综合体
4.打造智慧社区,提供信息化服务
(二)自治下沉,落实小区自治
1.建立小区自治理事会
2.培育和发展小区业主委员会
3.建立和完善小区文体共管小组
4.推动多元小区组织的成立
(三)形式创新,探索楼栋自治
1.探索楼栋作为居民自治单元
2.评选负责楼栋治理的楼长
五 制度保障
(一)民意征集制度
(二)监督检查制度
(三)考评激励制度
六 实施步骤
社会反响篇
福建厦门:创新城市治理百姓参与
厦门试点减负放权,创新基层治理社区大小事,居民说了算
厦门市思明区镇海社区小区没物业为啥仍有序
厦门思明区厦港街道帮扶特殊人群共同缔造美丽厦门
厦门转型——三大路径揭示特区全面深化改革新战略
厦门曾厝垵:城中村转型“最文艺渔村”
幸福思明从美丽社区抓起
王蒙徽在思明区调研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试点工作
王蒙徽到思明区调研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创新体制机制
从房前屋后的小事做起访思明区委书记游文昌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