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武陵山区域发展研究报告:“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 论文集

纸书售价: 66.0 纸书定价:¥66.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抢抓历史性机遇,奋力实现武陵山试验区跨越发展
一 推进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是加快构建战略支点、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是抢抓历史性机遇的重大责任
(三)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是推进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四)推进武陵山经济试验区建设,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迫切需要
二 以科学的路径实现武陵山试验区跨越式发展
(一)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二)更加注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三 创新体制机制,为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创新领导机制
(二)要创新投入机制
(三)要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机制
(四)要创新干部人才工作机制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一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
1.生态地位重要
2.资源高度富集
3.民族文化深厚
4.贫困连片集中
二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1.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2.全力推进绿色转型
3.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4.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1.特色产业集聚区
2.山地开放创新区
3.扶贫攻坚先行区
4.生态文明示范区
5.文化旅游的胜地
6.和谐发展模范区
7.政策创新试验区
四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加强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打造武陵山民族地区大交通格局
(二)壮大特色产业,努力构建武陵山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年销售过百亿元的企业
(三)狠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夯实武陵山民族地区农田水利基础
(四)强化清洁能源建设,打造武陵山民族地区清洁能源基地
(五)狠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打造武陵山民族地区国际旅游胜地
1.加快核心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
2.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3.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4.加快旅游文化精品和旅游商品开发
(六)切实保护生态,走生态保护与发展战略
(七)实施教育振兴计划,走人才兴区之路
(八)加强城镇建设,走城镇化特色发展之路
五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支持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
1.大力加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2.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培植壮大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
3.以加强环境保护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4.实施差别化的投资、金融和财税政策
5.实施差别化的要素配置政策
6.把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整体推进区域并作为国家“十二五”时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主战场,实施特殊扶持,促进整体脱贫
7.注重引导,推进协作,支持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一体化旅游市场体系
8.实施“教育扶贫行动计划”,大力支持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9.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关于当前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步伐的几点建议
抢抓机遇 协作共赢 努力实现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研究
一 现行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
(一)财政政策
1.转移支付
2.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3.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
(二)税收政策
(三)对外开放政策
(四)产业政策
(五)扶贫政策
(六)生态环境政策
(七)区域性扶持政策
二 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体系
(二)现有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
(三)现有政策没有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四)现有扶持政策手段和目标之间存在偏差
(五)对民族地区的历史欠账问题和特殊因素考虑不足
三 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调整思路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加快资源税改革的步伐
(三)切实减轻民族地区企业税收负担
(四)积极扶持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五)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开放步伐
(六)建立健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七)实行特困民族地区扶持政策
(八)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政策
(九)不断完善民族人口发展政策
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路径分析与研究
一 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考察
二 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区位与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协作的客观基础
(二)经济资源是区域经济协作的物质基础
1.丰富的自然资源
2.独特的旅游资源
3.厚重的民族文化禀赋
4.初具规模的立体交通
5.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结构调整逐渐优化
6.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三)经济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协作的现实基础
1.经济总量偏小,增长速度较低,造血功能不足
2.区域市场发育缓慢,对外开放水平不足
3.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但“数字鸿沟”越来越大
4.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不高
三 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路径的逻辑起点
(一)构建武陵山区域经济政府协作机制
(二)创建一个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
(三)组建一个具有跨行政区的制度性的组织协调机构
(四)建立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模式
(五)构建区域经济特色发展,彰显区域产业竞争力
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恩施州农户的调查
一 前言
二 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分析
(一)受访农户概况
(二)恩施州农户农地流转的基本特征
1.流转农地的意愿强烈
2.流转目的明确,土地单向流转
3.土地流转的期限以短期为主
4.实现流转的渠道不宽
5.流转的约定形式单一
三 农户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一)户主特征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
1.户主年龄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
2.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
3.户主的职业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
(二)家庭成员特征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
1.家庭成员的非农倾向
2.正在上学的子女数
(三)地权的稳定预期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低碳发展模式选择分析
一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概况
二 协作区内低碳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交织与选择
(一)当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1.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有发展传统经济的固有取向
2.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有发展传统经济的现实追求
(二)选择低碳发展模式的前景分析
1.低碳发展是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的要求
2.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低碳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选择低碳发展模式的必然性
三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低碳发展模式的着力点
(一)选择该地区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二)转变传统的发展观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探索
一 武陵山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二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1.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较低,造血功能不足
2.总体增速加快,产业结构不优
3.投资依赖明显,规模比重有限
4.区域市场发育缓慢,对外开放水平不够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
6.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不高
三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探索
1.以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2.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切实做好品牌引领工作
4.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5.加快区内经济一体化发展
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恩施州在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实验区中的定位研究
一 恩施州在武陵山区经济社会试验区中的战略地位
(一)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1.恩施州及武陵民族地区的概况
2.恩施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二)战略地位的体现
二 定位的战略目标
(一)战略目标的定位基础
1.较好的现实基础
2.良性的发展环境
(二)战略目标的选择
1.总目标
2.基本构想
三 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二)实现路径:恩施州的产业发展选择
1.他山之石:武陵山其他主要区域支柱产业的比较
2.恩施州支柱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四 结论及其政策建议
1.基本结论
2.政策建议
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极限城市区域化强优共生视角
一 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结构及其城市分布
1.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的地理区位与边界跨度
2.武陵山绿境空间的显要特征
3.武陵山绿境空间的城市分布
二 武陵山绿境空间的城市极限竞争力与生长极限
(一)极限城市及其共生势能
1.极限区位的极限城市
2.极限城市的极限竞争力
3.极限城市区域化强优共生规律
(二)武陵山绿境空间的城市极限竞争力
1.绿境资源开发效用的价值发现与重估
2.绿境型极限城市的强优竞争力与永续魅力
(三)武陵山绿境型城市生长极限与生态文明构造
1.绿境型生态文明空间的极限效应
2.绿境型城市空间资源的极限功能
3.绿境空间城际功能组合的共生模式
三 武陵山绿境空间极限城市区域化联盟发展战略
(一)主导原则
(二)目标取向
1.共融内陆极限城市联盟区
2.共建中国第一绿境游憩区
3.共创世界生态文明示范区
4.共树“中国绿心”魅力大品牌
(三)路径举措
1.全面提升极限生境意识
2.加速创设极限共生机制
3.统筹组配城际互补功能
4.务求高远开发资源潜能
5.整体张扬极限绿境文化
关于武陵山区扶贫政策的调研及建议
一 保障型扶贫政策实施效果好
(一)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程度高
(二)农户对义务教育学杂费减免政策满意程度较高
(三)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满意程度较高
二 救助型扶贫政策实施效果一般
三 农户对开发型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较低
(一)对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评价较低
(二)对产业化扶贫政策评价较低
(三)对小额信贷扶贫政策评价较低
(四)对生态退耕政策感觉程度一般
(五)对移民搬迁扶贫政策评价一般
四 农户对扶贫政策偏好的优先序
五 武陵山区反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武陵山区反贫困治理的新思路
(二)武陵山区反贫困治理的新定位
(三)武陵山区反贫困治理的具体措施
附件1 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政策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附件2 样本分布及被调查农户特征
附件3 样本户对扶贫政策及其相关政策偏好的投票及排序
区域生态资本积累问题研究:以武陵山区恩施州为例
一 生态资本积累的含义
(一)生态资本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二)生态资本积累的含义
二 恩施州生态资本积累的总体思路
(一)创建一个特区
(二)树立两种理念
1.树立区域生态补偿政策保障理念
2.树立区域生态资本运营发展理念
(三)坚持三大方向
1.坚持生态保护方向
2.坚持资源节约方向
3.坚持环境友好方向
(四)发展四大产业
1.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2.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3.发展特色循环农业
4.发展高新环保产业
三 恩施州生态资本积累的支持措施
(一)政策制定
(二)体制创新
1.建立综合决策权威机构
2.健全部门合作与协商制度
3.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4.完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法律保障
(四)支撑体系
1.资金支持
2.组织支持
3.科研支持
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一 引言
二 长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长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
(二)长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三)长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效益与价值
三 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全面,政策落实难
(二)经营规模小,组织程度低
(三)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四)资金缺乏,融资困难
(五)财务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
(六)利润分配不规范,农民参与积极性弱
四 影响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农户间博弈导致“囚徒困境”
(二)小农意识与计划经济体制无法造就契约主体独立人格的存在
(三)文化建设缺乏致使合作社意识形态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
五 推动和完善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引导支持,提高对合作社的认识
(二)健全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利润分配方案
(三)改善融资环境,解决融资困难
(四)完善财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
(五)明晰产权,保障农民稳定的收益
(六)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发展机制
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动力机制研究
一 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权威性的功能定位
(二)缺乏务实性的制度安排
(三)缺乏紧密型的组织机构
(四)缺乏有效的利益补偿协调机制
(五)缺乏协调区域经济协作的法制体系
二 构建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动力机制
(一)完善跨省市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
1.成立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领导机构
2.建立武陵山区域合作协调工作机制
(二)构建武陵山跨区域的利益补偿机制
(三)构建武陵山跨区域的行业协作组织
(四)建立武陵山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平台
(五)营造无障碍的政策环境和完善的法制环境
三 结语
构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增长极带动机制——基于武陵山地区增长极培育的战略思考
一 构建武陵山区域发展增长极的必要性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育增长极
2.实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需要培育增长极
3.推进民族集聚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培育增长极
4.实现武陵山生态功能区协调发展需要培育增长极
5.促进武陵山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培育增长极
二 构建武陵山区域发展增长极的总体构想
1.合理优化城镇空间的布局
2.重点提升中心城市的职能
3.培育吉首成为核心增长极
三 构建武陵山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主要任务
1.以城市品牌引领增长极建设
2.以基础设施带动增长极建设
3.以特色产业支撑增长极建设
4.以民生保障优化增长极建设
5.以生态环保促进增长极建设
共建龙凤先行区 共创发展新优势 打造武陵增长极
一 合作共建“龙凤先行区”意义十分重大
二 打造武陵山区新的增长极具有现实可能性
三 “龙凤先行区”的发展定位和路径选择
四 创新机制制度,广争优惠政策
科学发展 生态发展 跨越发展——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及主要任务
1.经济发展普遍欠发达,区域内经济建设面临着由脱贫向小康社会的跨越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向现代化、信息化的跨越
3.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区域内教育面临着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跨越
4.区域市场发育缓慢,区域内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培育统一的现代化市场的跨越
5.城镇化水平普遍不高,区域内发展面临着传统村落向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跨越
6.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农业经济为主向绿色经济的跨越
7.区域内环境保护良好,区域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双重跨越
8.民族文化丰富保护良好,区域发展面临着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
9.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区域发展需要实现民生建设和保障的新发展和新跨越
10.区域开放程度不高,区域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
11.现代化金融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必须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和机制
12.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跨越
二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科学发展
1.大力实施基础建设工程,打造现代化的交通、信息网络以及基础设施
2.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植壮大工程,打造富有武陵山地方特色的现代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大力实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工程,实施差别化的金融、财税、投资体系
4.大力实施差别化的要素配置工程,构建开放、多元、灵活的现代市场以及要素配置体系
5.大力实施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工程,支持试验区建立一体化旅游市场体系
6.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程,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生态发展
1.实施生态保护建设战略
2.实施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
3.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
4.实施山地农业发展战略
(三)跨越发展
1.利用后发优势,走适合武陵山民族地区的跨越之路
2.集中优势扶贫,努力实现扶贫攻坚向小康社会的跨越
3.着力实施教育振兴计划,实现人才培养和区域内人口素质的跨越
4.解放思想谋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向生态文明的跨越
简论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
一 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
二 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三 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1.农民工培训的思考
2.农民工培训的建议
四 结语
论当前武陵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一 武陵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性
二 武陵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文化因素
(四)民族宗教因素
(五)国际因素
三 推进武陵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对策
(一)加快武陵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二)加强武陵民族地区政治与法制建设
(三)正确处理多民族文化关系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武陵民族地区政府合作的基础、缘起和意义——兼论区域政府合作
一 区域及区域政府合作
二 武陵民族地区及政府合作的基础
三 武陵民族地区政府合作的缘起及意义
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一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成效
1.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2.保护了村寨自然生态,改善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
3.建立和发展了符合当地实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4.探索出一些极具特色的村寨经营与管理的成功模式
5.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6.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经验。
二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2.对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涉及的相关问题研究不够,一些保护和发展规划、方案欠科学
3.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
4.群众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参与不够
5.保护和发展的模式、方法有待完善
6.工作开展不平衡
三 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正确把握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3.明确保护与建设的内容
4.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5.因地制宜,明确建设内容和目标,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
6.多方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7.统筹协调,稳步推进
8.认真借鉴、吸纳国内外成功经验
以黔江为中心的重庆武陵民族文化旅游走廊开发分析及建议
一 重庆武陵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与机遇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品种丰富齐全,保存相对完整
2.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便于开发
3.旅游发展上具有后发优势
4.在交通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机遇分析
1.政府政策支持
2.旅游基础设施改善
3.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带来旅游发展契机
二 渝东南民族文化发展的劣势与威胁
(一)劣势分析
1.旅游开发项目精品少
2.旅游空间布局不合理
3.市场主体缺失
4.旅游管理不规范
5.旅游人才缺乏
(二)威胁分析
1.旅游影区效应
2.民族文化内核有待进一步挖掘
3.省际接合部旅游业竞争激烈
三 重庆武陵民族文化走廊开发的建议
(一)龙头战略
(二)品牌战略
(三)特色战略
(四)协同战略
1.政策策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产业开发
2.空间策略:打造旅游交通环线体系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研究——以构建推动文化转型升级的运行机制为视角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对接与整合机制
二 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机制
三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协调机制
四 城镇和乡村文化建设的统筹与联动机制
武陵地区旅游效应下的社会变迁——以巴东县神农溪漂流地罗坪村为例
一 农业生产方式由单一型变为复合型
二 生活方式的系列变化
三 产生新的行业组织结构和形式
四 建立经济观念和服务意识
五 提高了环保意识,改变了审美观
六 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孩子的教育培养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一 湖北民族地区主要红色文化资源
二 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主要特点
1.红色精神独具魅力
2.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
3.红色文化资源种类多
4.现存红色旧址保护等级高
5.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交融并存,别具魅力
三 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四 湖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够
2.红色文化精品不多
3.红色文化阵地功能不全
4.红色文化研究人才不足
5.红色品牌知名度不高
五 湖北民族地区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
2.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宣传推广
3.科学处理发展红色旅游与开发绿色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的关系
桑植红色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前景浅论
一 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一)红色县城
1.桑植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2.桑植县农民协会旧址
3.红军大学旧址
4.永生亭
5.桑植县革命烈士陵园
6.桑植县肃反委员会旧址
7.贺龙铜像
8.梅家山公园
9.“赤溪大捷”战场遗址
(二)洪家关贺龙故居
1.贺龙故居
2.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
3.贺龙桥
4.贺龙纪念馆
5.洪家关横塘湾红军医院
6.洪家关革命烈士纪念塔
(三)刘家坪红军长征出发地
1.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龙堰峪
2.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3.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陈列室
4.红六军团司令部旧址
(四)红色革命纪念地
1.汪家坪烈士陵园
2.刀劈芭茅溪盐税局旧址
3.陈家河大捷遗址
4.岩屋口革命烈士纪念塔
5.湘鄂边六县联合政府遗址
二 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保护意识及保护力度不够,红绿旅游发展缺乏后续性与可持续性
2.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红色文化氛围不浓
3.红绿旅游资源开发主次不分明,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4.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
5.缺乏发展的支撑点及交流融合,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
6.知名度和影响力度有限,被替代威胁较大
7.湘西及周边同类旅游景区的竞争威胁,会导致旅游资源的“减值效应”
三 应对策略
(一)战略指导思想与原则
1.科学发展,持续有序
2.市场指导,弹性运作
3.红绿兼顾,开发精品
4.合纵连横,产业互动
(二)发展思路、重点及目标
1.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加强对旅游开发的领导
2.加快旅游产品开发,丰富红色旅游产品
3.与相关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谋求共同发展
4.充分利用红绿旅游资源,突出优势,形成差异
5.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展重点
(四)发展模式与定位战略
1.发展模式
2.定位战略
四 结论
论“武陵文化圈”的定位、发展战略及研究方法
一 武陵山区或“武陵文化圈”的定位
二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战略选择与战略重点
1.战略选择
2.战略重点
三 土家族和“武陵文化圈”的研究方法
1.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
2.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
3.综合、系统、整体的方法
传播学视野下内陆少数民族聚居区基层文化建设研究——以建始县花坪乡为例
一 基层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二 基层文化的传播特征
(一)人际传播
(二)大众传播
(三)手机传播
(四)学校教育传播
三 基层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
(二)文化传承后继无人
(三)大众文化使特色文化褪色
(四)社会因素影响基层文化的发展
(五)经济效益影响基层文化发展
(六)基层文化往往被视为宣传政治经济的工具
四 新时期基层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创建基层文化发展的机制
(二)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特色文化资源
(三)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四)发动群众,提高认识
(五)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关于武陵山试验区报业发展的思考——以恩施地区为例
一 恩施报业现状
(一)恩施报业发展现状简介
(二)受众接触报纸的情况
(三)受众对报纸的内容及风格取向
(四)受众参与新闻活动的情况
二 恩施地区报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一)报业市场不成熟
(二)报纸覆盖率低,社会影响力有限
(三)报业地位呈下滑趋势
三 报业发展中产生困难的原因
(一)外因
(二)内因
四 武陵山试验区报业的发展策略思考
(一)内容策略
1.报道要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2.报纸版面和语言风格要切合受众需求
(二)手段策略
(三)受众策略
(四)经营策略
(五)体制策略
建设恩施州生态(社区)博物馆的思考与建议
一 生态人类学观照下的生态(社区)博物馆
二 恩施州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条件
三 建设恩施州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基本要求
四 结语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恩施州旅游经济开发之文化定位——以巴东县为例
一 恩施旅游景区文化建设应定位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二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三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恩施旅游文化的特色内容
四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熔铸于恩施旅游并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文化的选择、保护和创新
一 “精华糟粕”与文化选择
二 “与时俱进”与文化保护
1.动态的文化保护观
2.可持续的文化保护观
3.以人为本的文化保护观
三 “原汁原味”与文化创新
推动武陵山经济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一 弄清武陵地区区域地理概况
(一)武陵地区建制沿革
(二)科学界定武陵地区地理范围
(三)“武陵文化”八大系列
二 推进武陵山经济区成员纵横联动
(一)建立区域发展合作机制
(二)组织编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
(三)争取上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力度
(四)加强横向协作,做到“四个先行”
三 构建大武陵旅游圈
(一)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二)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开发
(三)发展宗教文化旅游
(四)保护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四 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一)加强领导,发挥政府民族工作职能部门作用
(二)加强管理,有序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三)宣传引导,依法整治民族文化旅游市场
(四)刻苦研发,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五)科学策划,建设民族风格突出的旅游城镇
恩施州民俗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研究
一 引言
二 恩施州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
(二)区位优势
(三)多元化的旅游资源
(四)交通优势
三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恩施经济的发展
(一)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对当地就业的促进
(四)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 恩施州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对少数民族土司城遗址的开发
(二)组织民俗节庆、聚会
(三)对少数民族村寨的开发
五 结语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