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大众哲学(教材版)
-
作者: 王伟光/主编出版时间: 2020-05-01ISBN: 978-7-5203-5775-3字数: 312千字浏览人数: 5次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所属分类: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哲学总论:学好哲学,终生受用1
第一节 哲学绪论1
一 为什么学哲学2
二 哲学是什么3
三 怎样学哲学用哲学9
结语1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15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15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18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20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21
结语2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25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25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原理28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深入中国实际32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体现人民智慧36
结语38
第二章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41
第一节 唯物论总论41
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41
二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45
三 反对主观主义47
结语54
第二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56
一 世界是物质的56
二 物质是运动的62
三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66
四 运动是有规律的71
结语74
第三节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75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75
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81
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84
四 人的意识是社会意识87
五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91
结语94
第四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95
一 自然观问题的重新提出95
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98
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03
结语107
第五节 信息化的世界和世界的信息化108
一 信息的功能与特点108
二 信息源于物质但不等于物质112
三 信息与意识的关系115
四 信息与人的实践活动117
五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反映121
结语125
第三章 辩证法:照辩证法办事128
第一节 辩证法总论128
一 关于事物最普遍规律的科学128
二 普遍联系的观点132
三 发展的观点135
四 系统的观点138
五 过程的观点141
结语143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145
一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145
二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47
三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150
四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154
五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156
六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159
结语163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164
一 量、质、度164
二 量变和质变168
三 质量互变的特殊性172
结语175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176
一 辩证否定176
二 否定之否定182
三 新事物终究战胜旧事物185
结语188
第五节 系统论189
一 整体性的观点189
二 结构性的观点191
三 层次性的观点194
四 开放性的观点196
结语197
第六节 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198
一 内容与形式198
二 现象与本质201
三 原因与结果203
四 必然与偶然207
五 可能与现实212
结语216
第四章 认识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220
第一节 认识论总论220
一 实践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221
二 人类认识的两个飞跃226
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229
四 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231
五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235
结语238
第二节 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239
一 个别与一般239
二 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244
三 由认识一般再到认识个别247
结语251
第三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52
一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252
二 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54
三 正确理论转化为群众行动256
结语259
第四节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260
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的简明概括260
二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需要一定的条件263
三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269
结语272
第五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73
一 实事求是是中国经验的哲学总结273
二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280
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品格282
四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义286
结语288
第五章 历史观:人类思想史上的新历史观292
第一节 历史观总论292
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292
二 旧历史观的根本缺陷296
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00
四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306
五 阶级和阶级斗争313
六 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318
七 群众史观325
结语330
第二节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332
一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332
二 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336
三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和演化340
四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345
五 历史发展的合力作用352
结语35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356
一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观点356
二 利益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360
三 民生是高于一切的人民的根本利益363
四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人民利益至上365
结语367
原版后记37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