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详情

小书店来了大学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16-12-19 14:12

学部委员周叔莲委托其夫人参会,她还带来一本珍藏的1947年出版的钱锺书《围城》第一版旧书。
本报通讯员 王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武寅来了,全国政协委员叶廷芳来了,学部委员何龄修、周弘来了,学者于沛也来了……这些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学者,1月19日抽身百忙,是来参加一间小小的书店“社科书店”举行的“优秀读者代表大会”。
社科书店在北京贡院东街深深的巷子里。贴在门前的一张大红纸上,写着百名优秀读者的名字。这样的光荣榜几天前也贴在了社科院食堂的大门口。整日忙于读书、写书的学者们簇拥榜前寻找自己的名字,一时成为社科院冬日里的一景。
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社科书店,最早设在北京大学的三角地,只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一个小书摊。三十年来,几易其址,但服务学子、服务科研、服务学者的初衷经久弥坚,社科院的学者们都称它为“后书房”。此次,70多岁的书店经理黄德志带着几名员工“燕子衔泥”似的把书店搬到了贡院东街。对学者们数十年的支持,黄德志把“感激放在心里”,评选优秀读者是她内心感激的表达。
“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组成部分。呼吸、吃饭是生理需要,读书是精神需要,不可或缺。要读好书。现在信息大爆炸知识大爆炸,书多得读不过来,读书还是要有选择,否则,坏书越读品位越低。读书要对比,各种流派、观点对比、鉴别,在鉴别中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读书为了用。吴冠中先生说,人生有两条路,一条小路,愉人愉己;一条大路,震撼人心。一百个齐白石也赶不上一个鲁迅。这话让我震撼。一个思想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优秀读者代表李慎明发言时说。
“读书、写书不仅是学者的职业,更是嗜好。我每天的工作是拿起文件与书本。拿起文件,是沉甸甸的感觉,拿起书本,是一种享受……为了这小小的书店,黄经理操碎了心,不易啊。年终岁尾,各位学者这样忙,还来开这代表大会,说明黄经理的感召力,是不是?”学者们用掌声应和了武寅的提问。
学部委员周叔莲因事未能出席代表大会,请夫人彭先生代劳参加会议。“周叔莲爱书。70年前,他读书读到废寝忘食,母亲又心疼又气,把书撕了,可他,把撕破的书拼起来接着读。”接着彭先生拿出了特地带来的一本书,是1947年版的第一版《围城》。“1948年,周叔莲在上海考大学。就在四川北路的书摊上,用每天赶考路过的时间,把30万字的《围城》读完了。1969年,要去干校,很多学者把家里的书拿出来卖。周叔莲看到吕叔湘老先生拿着自家的《围城》、《四世同堂》要处理,就向吕先生开了口。吕先生把它们送给了周叔莲。可惜,这本书的扉页没有了。”彭先生的故事让人感动。“建外高楼大厦林立,没有一个书店,社科书店应有一个醒目的标志;现在一本书托在手上,像托着一块砖头,累得手臂疼,印书装帧、用纸都应想着读者的需要;书店书的分类,要做改进,书的排列,要方便读者选书……”彭先生一条一条转达着周叔莲先生的意见。
在社科院工作了10年的张冠梓,是读者,也是买书人,还是作者,去年,为他的新作《哈佛看中国》在社科书店举行了“贡院学人沙龙”。他说,十年中,他在社科院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食堂和书店。书店,为蓬勃发展的社科院增加了一个新的亮色。
读书,写书,爱书,大学者们在小书店里谈着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其乐融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